当前位置:

芳华40载 红盾光芒耀衡州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刘郁蕾 2018-12-29 14:56:12
时刻新闻
—分享—

  改革开放四十年,神州大地沧桑巨变;风雨相伴四十年,衡阳工商成就辉煌。1978年,党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衡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开启之时顺势而生,从此便与改革开放一路风雨同舟、携手同行。40年来,衡阳市工商系统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立足本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谱写了衡阳工商的华丽篇章。连续四届获得“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这一工商系统最高荣誉,先后获得市级以上表彰奖励500余项(次)。

  一、围绕中心,立足职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绩斐然

  40年来,全市工商系统紧随改革开放的进程,始终坚持围绕中心,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服务意识,促进衡阳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扶持个私经济发展,激活一池春水。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废除对个体经济的限制,衡阳个体私营经济开始起步。1992年1月,邓小平南方谈话后,衡阳的个体私营经济迎来发展春天,当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就达12782户,私营企业78户,实现历史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衡阳市工商局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大力扶持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衡阳市个体私营经济表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商事制度改革以来,衡阳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简化登记手续,更是让个体私营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统计数据显示:从1980年到2018年,全市个体工商户由1430户增加到23.02万户;私营企业由空白发展到5.77万户,全市市场主体总数达28.79万户。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浪潮中,衡阳和全国一样,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表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已成为衡阳目前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这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必然结果,也是几代衡阳工商人持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取得的最显著成效。

  建设市场不遗余力,争得一席之地。1978年,全市仅有1家室内市场,其余均为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露天市场。从1979年至1996年,全市工商部门把市场建设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宁愿不建办公楼、家属楼,也要腾出资金建市场,工商部门成为市场建设的绝对主力。期间,全市工商部门共投入市场建设资金17057万元,建设大小市场284个,市场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全市市场建设基本由零起步发展到形成城乡市场网络体系。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大型集贸市场,其中江东综合市场列入全国十大市场序列,被省工商局推介为“湘南第一市”。这些市场是孕育个私经济的“温床”,在便捷人们生活、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助一臂之力。1978年,全市仅有注册商标64件。1979年,国家恢复商标统一注册,市内商标注册开始回升。到2004年注册商标达到1640件,省著名商标达到16件。2005年开始,全市工商系统把大力实施商标战略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大力推动注册商标发展,积极培育驰名、著名商标,取得可喜成绩。截止2018年10月,全市有效注册商标22104件,注册商标相比1978年增长了345倍;中国驰名商标15件,湖南省著名商标138件,马德里国际商标7件,地理标志商标7件。2016年认定了衡阳市20件首批知名商标。2017年7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衡阳商标受理窗口正式启用,商标申请人可以直接在本市申请注册商标,省时、省事、省钱。2018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又同意衡阳市工商局受商标局委托在商标受理窗口,开展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申请受理工作。

  搭建银企融资平台,解一时之需。近年来,衡阳市工商局、市个私协会积极探索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创新举措,优化服务,为个私企业产业发展出谋献策,为金融部门提供可靠的信息参考,组织开展融资对接服务活动,在广大个私业主和金融机构之间牵线搭桥,为加强银企联系、增进了解创造更多机会。最近5年来,市工商局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邮政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搭建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近106.71亿元。

  关注民生和谐,保一方稳定。出台各种优惠措施,为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和开办私营企业创造宽松的环境。1998年至2002年,5万多名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2003年开始,开辟“绿色通道”,为下岗职工再就业优先办理和零登记费、零管理费的“双零”服务。15年来,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办理工商营业执照23000多户,引导20万名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军人和大学毕业省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免收行政性收费5000多万元。大力开展12315消费维权网络体系建设,工商“12315”成为信息互动、畅通民意、受理投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黄金名片。近5年来,全市12315机构共接听消费者申诉举报电话42137起,处理完结41715起,处理完结率99.1%;全市消委系统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5578件,调处15451件,调处率99.2℅,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

  二、认真履职,强化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作出积极贡献

  创新监管机制,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行政执法效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1992年,衡阳工商在全国工商系统率先推出企业日常监管免检制度,得到国务院办公厅肯定。1994年,在全省率先试行企业内部职工持股制,盘活企业资金。2001年,全面建立“经济户口”,实行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属地巡查监管。

  2004年10月,全新的“网格”责任监管模式在全市系统推行,省工商局下发《关于在全省工商系统基层工商所实施网格化监管的意见》,将这一经验全面推广。

  2005年10月,推行企业年检免检制度,12月在衡东县试点,建立了“户户建账、村村布点、乡乡设站、全县联网”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市政府办下发了《关于推广衡东县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加强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衡东经验。

  2006年,实现了全市系统办公自动化,开展了网上申报注册和申报年检。珠晖工商分局在全省工商系统率先启用集“注册登记、阳光收费、食品检测、12315执法维权”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移动办公”专用车;市工商局全面启用了网上立案登记备查和立案报批程序,全市工商监管和行政执法效率大大提高。

  严把市场准入关,营造规范的市场主体环境。1985年至1992年,全面清理整顿公司,对不合法、不规范的公司,对党政机关开办的企业依法处理,实现企业同党政机关分离,参与经商和在企业兼职的党政干部与企业完全脱钩。1999年至2000年,办理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与所办企业脱钩237户。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非法“小煤炭”等生产经营企业、公共娱乐场所以及影响学校周边环境的网吧进行重点整理。2007年,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查处取缔无照经营动员大会,实行部门联合行动,当年清查无照经营2万余户,取缔3800户,补办营业执照1.8余户。

  大力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通过查办经济违法违章按键实现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1994年《消法》实施后,全市各级工商机关先后成立了“社会110工商服务行动分队”,配备专职人员和交通工具,并开通投诉专用电话。每年“3.15”前后,都围绕年主题开展大型宣传活动,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2007年,市工商局成立“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启动了“12315”网络建设,2001年增设消费者权益保护科,专司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

  严查违法经营行为,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改革开放之初,全市工商系统执法重点放在打击套购国家计划物资、倒卖国家计划指标、非法购买走私物品、贩卖禁止出口商品以及金银、文物等投机倒把和走私贩私行为。1988年全市工商系统把重心转移到打击倒卖重要生产生活资料上来,截至2007年,全市系统共查处投机倒把案件3784件,走私贩私633件,总案值22434万元。

  强化专项整治重点,营造有序的市场交易环境。根据各个时期市场监管工作的需求,全市系统分别开展了粮食、出版物、医药、拼装车、成品油、农资等市场专项整治,查处了多起倒卖陈化粮案件,收缴了大批的非法出版物和淫秽盗版光碟,取缔了大批无证照药品经营户,关闭了一批不规范的药材市场,取缔了多个拼装车市场、一批非法加油站,查获了大量伪劣农药、种子、化肥和农具。2003年开始开展“红盾护农”行动。

  近年来,我市工商系统主动顺应商事制度改革要求,积极探索市场监管新机制、新方法,实现了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的拓展、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治理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作业向现代化、信息化的转变。始终突出民生民利,及时呼应民众诉求,组织开展农资打假、商标侵权、虚假违法广告、不正当竞争、打击传销、查处无照经营等专项执法行动,有力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5年来,全市工商系统共查办各类经济违法案件7941件,涉案金额约43亿元。

  三、因势而生,乘势而上,自身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40年来,工商行政管理机构从成立伊始,为适应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管理体制和机构不断变革,职能职责不断强化,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升,基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管理体制越调越顺畅。1978年9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成立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通知》,要求成立五级贯通的市场管理机构,衡阳地区工商局于当年成立,各县工商机关随之而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1983年8月,衡阳撤地设市。衡阳地区工商局与衡阳市工商局合并,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工商局为市人民政府组成部门。1999年3月,全市工商系统实行体制改革,由原来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改为省以下垂直管理,衡阳工商行政管理沿革史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2014年底,管理体制再次迎来重大调整,由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改为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体制,衡阳工商行政管理再次成为当地政府的工作部门,工商省以下垂直管理历史宣告结束。

  机构队伍越来越充实。1978年,衡阳地区工商局只有三个内设科室,辖江东、城南、城北和郊区4个工商所,行政编制17人。之后,内设机构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增设和整合,人员也不断扩充。1999年3月,实行省垂直管理时,全市上收省局管理人员2071名,离退休人员327名。至2014年底划归地方管理之前,衡阳市工商局共有内设机构、直属行政机构、单列机构、事业单位、挂靠社团组织28个,辖县(市)局7个、城区分局6个,派出机构(工商所) 94个。全市系统实有人员2483名。划归地方以后,截止2018年,根据新的三定方案,衡阳市工商局下辖6个城区分局、34个工商所,现有在职干部职工494人,其中市局机关128人、城区分局366人。市局机关内设机构、单列机构及事业单位、挂靠社团组织26个。经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和实践锻炼,衡阳工商已成为全市经济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的一支重要力量。

  队伍管理越来越健全。把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作为推动各项工作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和岗位练兵力度,造就了一支尽职尽责的忠诚卫士。2002年以来,全系统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81期,培训干部1.56万人次。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是生命线、是立局之本的理念,通过实施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不断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造就了一批依法行政的执法骨干。在干部管理使用上,大力推行干部轮岗制、竞争上岗制、双向选择制、末位待岗制和责任追究制等机制,加强干部管理,强化干部交流,造就了一群充满活力的红盾精英。特别是近三年来,注重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基本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知识层次较高、综合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结构。

  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善。衡阳市工商局刚成立之时,条件艰苦、设施简陋。历届领导对抓好基础建设,改善办公设备和办公条件十分重视,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对基层无房工商所进行改建,安排6300余万元用于基层局和工商所办公用房维修改造;投入700余万元购置执法车辆117台;投入3000余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建成了市局、县市区局、乡镇工商所三级信息化网络,信息化管理运用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局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对基础设施进行提质改造。其中市局机关投入280多万元,对12315投诉举报中心进行了扩容改造,对机关大院进行了绿化、美化和亮化改造,对路面进行了油化改造;投入200余万元完成了重点景区——南岳12315申诉举报中心建设;投入500多万元对城区25个基层工商所和珠晖、蒸湘、高新等分局的注册窗口进行标准化改造,极大的改善了基层的办公条件。

  回望来路,不改初心。跨入新时代,要有新作为。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全市工商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承发扬衡阳工商的优良传统,保持改革定力和韧劲,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不断开创衡阳市场监管工作新局面,为建功“五个新衡阳”再立新功。

来源:红网综合

编辑:刘郁蕾

本文为湖南红网新闻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2018/12/29/480293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