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5月31日电(记者叶婧、潘林青)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在这个属于孩子们的节日里,不少原本应该天真烂漫的“主角”却不那么高兴,正在上幼儿园中班的格格就是其中一员。
格格最近觉得“有压力”,班里排练庆祝六一的节目,随着节日的临近,格格不得不每天和小朋友一起,把一个舞蹈动作练习许多遍,保证表演当天的“完美”。
对于只有5岁的格格来说,让她觉得“有压力”的事情远不止练习舞蹈动作。除了周一至周五每天10小时在幼儿园里学习,格格还要周六上午学英语,下午学小提琴,周日上午学跆拳道,下午学绘画。
“爸爸说,小时吃得苦中苦,长大才能做人上人。”格格说。
近年来,中国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接受系统教育的时间也由幼儿园提前到了早教班,过去在小学教育阶段才开始上的兴趣班、英语班,如今已经成为报考重点小学的“必备武器”。
“跟他们相比,我的童年真的要轻松、愉快得多。”北京市立新学校幼儿园老师邹雅静说,到了大班、学前班的孩子,面临着小学入学,家长们常常有意识地给孩子学乐器、学英语作为小学入学考试的“加分项目”,再加上轮滑、跆拳道、绘画作为兴趣培养,孩子们常常一周都难得有自己的休息时间。
相较于提前面对“压力山大”的竞争,难以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更让孩子们难以承受。当被记者问及“是否快乐”时,在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县读一年级的索南格文沉默了一会儿,说:“要是能每天下(放)学回家看到爸爸妈妈就快乐。”
索南格文的老师马广超告诉记者,由于父母亲大部分时间都在州上打工,索南格文的大部分时间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土门达小学里,像索南格文这样难以见到父母亲的孩子,还有很多。
全国妇联近日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其中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比2005年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73%。
不仅是留守儿童,这种“见不到爸爸妈妈”的现象在城市中也同样存在,很多年轻父母迫于工作、竞争压力在照顾孩子上有心无力,往往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亲照顾,孩子与父母之间侧重物质交流而缺少爱的交流。
“孩子与父母之间缺少交流,容易使孩子焦虑与不安,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形成不稳固的亲子关系。”北京乐心心理疏导志愿者服务队心理顾问李京认为,无论是把孩子送去上各种兴趣班,还是因为工作减少陪伴孩子的时间,都可能让孩子成为心理上的“留守儿童”。同时,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本就不稳固的亲子关系会更加紧张,不仅影响孩子性格的良性发展,而且会成为家庭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中国父母需要‘补课’的不仅仅是把孩子带在身边,还要学习如何与孩子高效沟通。”李京说,童年的快乐对于孩子性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人一生快乐的源泉,不应该以明天的幸福为诱饵,来剥夺孩子今天的快乐。
来源:新华网
作者:叶婧、潘林青
编辑: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