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哈尼梯田被称“中国最美山岭雕刻”

来源:中新社 作者:应妮 编辑:蔡娟 2013-06-22 16:24:30
时刻新闻
—分享—

  原标题[“中国最美山岭雕刻”哈尼梯田力避伊富高覆辙]

  中新社北京6月22日电 题:“中国最美山岭雕刻”哈尼梯田力避伊富高“覆辙”

  中新社记者 应妮

  38岁的云南元阳县大鱼塘村村民李正福,正在家里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游客。两年前,他还在蒙自县城里打工,现在他是一家名为“梯田人家”农家乐的老板。这一切的变化,源于云南哈尼梯田的申遗。

  22日,正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云南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

  云南哈尼梯田位于中国西南哀牢山中,已绵延1300多年。划定的遗产区内,梯田面积为166.03平方公里,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高处,最多“梯级”为逾3700级。经过千百年的生产实践,这里形成了以山顶的森林、山间的河流、山腰的村寨和山下的梯田“四素同构”的独特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此景观被当代人称为“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

  6月中旬记者来到当地,哈尼梯田已插上秧苗,满眼是绿,千余级“阶梯”依山势逶迤,气势磅礴。

  除了景观奇绝之外,它的神奇之处还在于,近年来云南频发大干旱,哈尼梯田奇迹般从未干涸。正因为森林、村庄、梯田、河沟这四要素形成了自体良性循环,“即使田里的水量有所减少,但也不会完全干涸”,云南省文物局局长熊正益说。这正是哈尼梯田作为一个活态的生态体系的最大特点,正因其活,尤其强调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哈尼梯田是当前的新型文化遗产,也正因为它的新,接下来的保护与开发也对管理部门形成极大挑战。

  当前,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元素开始进入梯田周边,保持其可持续性成为当地关注议题。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菲律宾伊富高梯田的经历被引为前车之鉴。

  2001年,伊富高梯田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濒危名单。水稻种植低收入导致当地青年离开土地,对保留延续几千年的水稻种植传统没有兴趣;围堰、灌溉系统的破坏等因素导致伊富高梯田环境迅速恶化。

  同样,哈尼梯田周边乡村的空巢现象已经显现。熊正益认为,对哈尼梯田的真实性、完整性要加以科学维护,也要允许一定程度的发展变化,适度让游客增加,满足当地百姓过现代生活的需求。

  当地政府提出,下一步要推广梯田红米种植。红河州副州长谭萍表示,这种只能生长在海拔1400米以上的稻种,富含微量元素,因产量不高而显稀有;其价格近来已从每斤人民币2到3元,攀升到十几元。田间的鱼、鸭、黄鳝、泥鳅等原生物种,也可作为特色农产。

  在大鱼塘村,农家乐“梯田人家”1年多来已接待游客6000多人次,李正福透露毛利润在人民币7到8万元,还请了5个小工,而以往种田年收入仅有几千元人民币。目前,元阳县已在箐口、大鱼塘、普高老寨三个村寨设立了11户类似“梯田人家”的游客定点接待示范户。

  是否会因无人耕种而致梯田撂荒?面对这一问题,他直言不会,“要一直保护好,梯田没有了,店也就没人来了。”他还郑重告诉记者,在他们的宗教信仰中,每年的祭祀必须用自家田里产出的米,如果借用别家的米,祖宗是不要的。

  “蘑菇房”亦是当地哈尼族的特色民居,土砖墙茅草顶。在牛倮普寨和阿者科寨子里,这样形制的房屋得到最大程度保留。此前有居民在翻修过程中将其改变得不伦不类,当地政府决定掏出钱来,补助村民用传统材料修缮这些房屋,也适当改良居民卫生习惯、扩大居住面积。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对中新社记者表示,要让哈尼梯田的利益相关方能共享守望和保护梯田的好处,达成“在保护中良性发展”。

来源:中新社

作者:应妮

编辑:蔡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