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探寻重庆大足800岁千手观音妆金之谜(组图)

来源:新华网 编辑:蔡娟 2014-06-30 08:57:27
时刻新闻
—分享—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精华千手观音造像雕凿于南宋中后期,在88平方米的崖面上刻有近千只手、眼、法器,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斑斓夺目,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

   近年来,工作人员在实施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中发现,造像普遍贴有4层金箔,局部有8层之多,这种多层贴金的现象说明历史上曾多次进行过妆金修复。

   据《大足石刻铭文录》所录碑文,明代以来不同机构和个人对千手观音进行过4次妆金保护。为了探寻消逝的历史和“妆金者”的足迹,大足石刻研究院的文物工作者和大足日报社记者组成考察采访团,从6月11日开始,赴四川遂宁、重庆潼南、璧山等地探寻千手观音妆金之谜,历时半月之久。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介绍说,目前大足石刻保存的完整度在全世界石窟当中是最好的,这不仅源于古代雕刻家的精心营建,也和历史上民间僧道信众们的善行善举所起的保护作用息息相关。重庆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作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于2008年开始前期勘察和修复试验,2011年正式启动修复,这是有历史记载的4次妆金修复后的第五次妆金,预计将于2015年上半年竣工。新华社发(罗国家 摄)

[NextPage]

   6月28日,在重庆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现场,工作人员在为千手观音造像贴金箔。新华社发(罗国家 摄)

[NextPage]

  6月16日,在重庆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现场,工作人员对造像上揭取下来的多层金箔进行分层。新华社发(罗国家 摄)

[NextPage]

   6月19日,在重庆市潼南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在文物普查资料中寻找线索。明隆庆四年(1570年),千手观音进行了明代以来第一次妆金。据记载,捐资人为“本省潼川州遂宁县净明寺”僧人,净明寺位于“遂宁县安仁里”。工作人员在今重庆市潼南县新胜镇找到了明代“安仁里”所在的大致区域,并在附近找到了净明寺,根据名字和区位的高度一致推测,这极有可能是对千手观音造像妆金的“净明寺”僧人所在地。新华社发(罗国家 摄)

[NextPage]

   6月12日,工作人员找到潼南县卧佛镇百花村的净明寺,主殿所挂铜钟上的“净明寺”与宝顶碑刻上所书一字不差。明隆庆四年(1570年),千手观音进行了明代以来第一次妆金。据记载,捐资人为“本省潼川州遂宁县净明寺”僧人,净明寺位于“遂宁县安仁里”。工作人员在今重庆市潼南县新胜镇找到了明代“安仁里”所在的大致区域,并在附近找到了净明寺,根据名字和区位的高度一致推测,这极有可能是对千手观音造像妆金的“净明寺”僧人所在地。新华社发(罗国家 摄)

[NextPage]

   6月12日拍摄的重庆市潼南县卧佛镇百花村的净明寺。明隆庆四年(1570年),千手观音进行了明代以来第一次妆金。据记载,捐资人为“本省潼川州遂宁县净明寺”僧人,净明寺位于“遂宁县安仁里”。工作人员在今重庆市潼南县新胜镇找到了明代“安仁里”所在的大致区域,并在附近找到了净明寺,根据名字和区位的高度一致推测,这极有可能是对千手观音造像妆金的“净明寺”僧人所在地。新华社发(罗国家 摄)

[NextPage]

   6月18日,重庆市大足区宝顶镇,工作人员翻阅家谱发现穆氏家族入川祖公穆源远的名字。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千手观音进行了明代以来第二次妆金,与第一次妆金相隔178年,由当时大足宝顶住持僧人与当地民众会首黄成先、穆源远、刘成彰等约定,筹集资金对千手观音进行贴金妆饰。工作人员找到了会首穆源远的后人,通过穆氏家族的迁徙、发展历程,找到了大足宝顶山从明末清初的荒废走向复兴的历史大背景——“湖广填四川”。新华社发(罗国家 摄)

[NextPage]

   6月18日,在重庆市大足区宝顶镇,工作人员翻阅家谱发现穆氏家族入川祖公穆源远的名字,他是参与千手观音第二次妆金活动的会首之一。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千手观音进行了明代以来第二次妆金,与第一次妆金相隔178年,由当时大足宝顶住持僧人与当地民众会首黄成先、穆源远、刘成彰等约定,筹集资金对千手观音进行贴金妆饰。工作人员找到了会首穆源远的后人,通过穆氏家族的迁徙、发展历程,找到了大足宝顶山从明末清初的荒废走向复兴的历史大背景——“湖广填四川”。新华社发(罗国家 摄)

[NextPage]

   6月18日拍摄的重庆市大足宝顶山供奉“对面佛”的亭前古老的石板路。据穆氏家谱记载,当年穆源远随“湖广填四川”的浪潮,从贵州迁来时便居此地。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千手观音进行了明代以来第二次妆金,与第一次妆金相隔178年,由当时大足宝顶住持僧人与当地民众会首黄成先、穆源远、刘成彰等约定,筹集资金对千手观音进行贴金妆饰。工作人员找到了会首穆源远的后人,通过穆氏家族的迁徙、发展历程,找到了大足宝顶山从明末清初的荒废走向复兴的历史大背景——“湖广填四川”。新华社发(罗国家 摄)

[NextPage]

   6月11日,工作人员在四川遂宁市广德寺寻找线索。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千手观音进行了明代以来第三次妆金。这一事件同时记录在千手观音造像腹部“暗格”封口砖和宝顶山圣寿寺维摩殿碑刻中,由当时遂宁县中安里七佛寺的一名叫张龙飞的善士实施。工作人员在今重庆市潼南县卧佛镇百花村找到了张龙飞曾经生活的中安里七佛寺,以及众多张氏家族的生活遗迹,但却未能找到张龙飞家族更多的线索。此地与第一次妆金的净明寺同属一地,进一步揭示了古代大足、遂宁两地宗教文化交流之频繁。新华社发(罗国家 摄)

[NextPage]

   6月16日,在重庆市大足区宝顶山圣寿寺,工作人员查看记载千手观音第三次妆金事件的碑文。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千手观音进行了明代以来第三次妆金。这一事件同时记录在千手观音造像腹部“暗格”封口砖和宝顶山圣寿寺维摩殿碑刻中,由当时遂宁县中安里七佛寺的一名叫张龙飞的善士实施。工作人员在今重庆市潼南县卧佛镇百花村找到了张龙飞曾经生活的中安里七佛寺,以及众多张氏家族的生活遗迹,但却未能找到张龙飞家族更多的线索。此地与第一次妆金的净明寺同属一地,进一步揭示了古代大足、遂宁两地宗教文化交流之频繁。新华社发(罗国家 摄)

[NextPage]

   6月12日,在重庆市潼南县卧佛镇百花村,工作人员找到“七佛寺”,第三次为千手观音妆金者张龙飞曾在此生活。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千手观音进行了明代以来第三次妆金。这一事件同时记录在千手观音造像腹部“暗格”封口砖和宝顶山圣寿寺维摩殿碑刻中,由当时遂宁县中安里七佛寺的一名叫张龙飞的善士实施。工作人员在今重庆市潼南县卧佛镇百花村找到了张龙飞曾经生活的中安里七佛寺,以及众多张氏家族的生活遗迹,但却未能找到张龙飞家族更多的线索。此地与第一次妆金的净明寺同属一地,进一步揭示了古代大足、遂宁两地宗教文化交流之频繁。新华社发(罗国家 摄)

[NextPage]

   6月17日,在重庆市壁山县大路街道,工作人员翻阅家谱发现“戴光升”名字。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千手观音进行了明代以来第四次妆金,由重庆市璧山县大路场信士戴光升实施。工作人员在今壁山县大路街道找到了戴光升的玄孙戴英朝老人,在他的带领下来到戴光升的旧居和坟地考察。戴家族谱的记载,以及戴家祖辈、当地群众流传下来的戴光升的故事,为人们揭示了历史上距今最近一次为千手观音妆金者的传奇人生。新华社发(罗国家 摄)

[NextPage]

   6月17日,在重庆市壁山县大路街道龙泉村,戴光升玄孙戴英朝指认戴光升的墓。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千手观音进行了明代以来第四次妆金,由重庆市璧山县大路场信士戴光升实施。工作人员在今壁山县大路街道找到了戴光升的玄孙戴英朝老人,在他的带领下来到戴光升的旧居和坟地考察。戴家族谱的记载,以及戴家祖辈、当地群众流传下来的戴光升的故事,为人们揭示了历史上距今最近一次为千手观音妆金者的传奇人生。新华社发(罗国家 摄)

[NextPage]

   6月17日,在重庆市壁山县大路街道团坝村,戴光升玄孙戴英朝从老家箱底拿出一块破旧的红绫帕,称这是当时戴光升捐资妆金后,宝顶山的住持为表感谢,用来包水果的红绫。新华社发(罗国家 摄)

[NextPage]

  6月28日,在重庆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现场,工作人员在为千手观音造像贴金箔。新华社发(罗国家 摄)

[NextPage]

  6月28日,在重庆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现场,工作人员在为千手观音造像贴金箔。新华社发(罗国家 摄)

来源:新华网

编辑:蔡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