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月9日电(记者刘铮、吴雨、李延霞)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大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何去何从?
9日结束的2015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透出的信息显示,今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任务繁重,货币政策要保持对实体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适度支持。”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说,从“合理充裕”的措辞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将会有所宽松。
2014年11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9个百分点,而全年预期目标是13%左右。
“经济增长不能靠货币作为主要推动力,但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能够起到稳定器作用,最终让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发挥更大作用。”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认为。
相对持续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而言,2015年的货币政策虽然仍是“稳健”的,但“更加注重松紧适度”。
“这两年货币政策基本上维持稳健基调不变,但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预调微调。特别是灵活使用多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达到松紧适度的效果。”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
随着形势变化,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已不仅仅是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传统工具了。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央行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了很多创新,我国央行也不例外。仅在2014年,央行就创设中期借贷便利(MLF),向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银行投放基础货币提供流动性;创设抵押补充贷款工具(PSL),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
曾刚说,2013年中,我国银行体系出现一段时间的流动性紧张,从那时起央行开始设立并灵活运用多种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这些新“兵器”更加灵活精准,长短结合,可以更好地达到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推动结构调整的效果。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存款的稳定性下降,银行流动性的波动将有所扩大;随着顺差和外汇占款的减少,传统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也难以为继。这些都需要央行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有了这些新型“兵器”后,会不会就不再动用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常备武库”了呢?央行2014年11月21日傍晚突然出手降息,使得外界对2015年是否降息、降准高度关注。
“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创设,丰富了货币政策的手段,但并不就此排除调整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当实体经济需要时,还是有可能进行调整的。”曾刚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再度释放了“定向调控”信号。2014年上半年央行两次定向降准,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此次央行工作会议明确,2015年继续实施定向调控,引导金融机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增加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央行货币政策做了定向和定量两个安排,着重服务实体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和领域,如三农、民生、小微企业等。”赵锡军说。
货币政策之外,此次央行工作会议还透露出重要信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2014年岁末,存款保险条例公开征求意见,对我国金融稳定、百姓利益、民营银行发展至关重要的存款保险制度,在酝酿超过20年之后呼之欲出。
赵锡军认为,今年存款保险制度或将“落地”。中国银行业多了一道安全网,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将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铮、吴雨、李延霞
编辑: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