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坪村位于蒙阴县城北,四面群山环绕,是典型的山区村。村民说的这些话是真的吗?记者首先问“房东”刘宗山。他不仅种果园,农闲时还外出做些生意,是农村里里外外的“明白人”。
“买车在我们村可不算稀奇事。我们村家家户户都种苹果,这几年苹果价格高,农民都发了财。就说我吧,一年下来至少收入二三十万元。但我可不算是村里最富的,至少比不了‘四大强国’。”刘宗山说。
“四大强国”说的是啥?看到记者一头雾水,刘宗山解释说,“四大强国”是毛坪村姓名中有“国”字的村民:石立国、张兆国、郑步国、逯春国。他们去年靠种果树获得30万元至80万元不等的纯收入。
在刘宗山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四大强国”之一郑步国家中,他刚给苹果树授完粉回来,身上的泥水还没来得及清洗。
“以前一说沂蒙老区,就是‘穷’的代名词,但现在可不一样了。”郑步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种了十几亩果园,一亩少说也能产1万斤苹果,去年收购价每斤三四元钱,除去每斤五六毛钱的成本,一年下来收入三四十万元根本不费劲。去年女儿出嫁时,他买了一辆轿车给女儿当嫁妆。
毛坪村党支部书记刘宗路说,“从去年秋后卖苹果,到今年3月中旬,我算了一下,村中一共买了68辆轿车。最近一个多月又买了十几辆,但具体数字我没统计,七八十辆应该只少不多。”
刘宗路说,看一个村富不富,不要只看数字,还要看看农民住什么房、开什么车,这可造不了假。“我们村有480户,村中二层三层小楼随处可见。不算农用车,村里还有200多辆轿车,除去不会开车的七八十户‘老人户’,平均两户就有一辆轿车。”
在上级项目资金的扶持下,毛坪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善了,原来的荒山也能栽上果树、结出果子,森林覆盖率达到90%。另外,最近几年苹果市场行情较好,村里成立果品合作社,不仅不愁卖,每公斤销售价格还能比散户多卖0.5元。
毛坪村只是沂蒙老区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农村在蒙阴县还有很多。蒙阴县委书记朱开国告诉记者,蒙阴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境内沟壑纵横,坡陡沟深,是水土流失易发区,生态基础脆弱。据1982年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23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6.9%。
从1983年起,蒙阴县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9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10多万亩跑肥、跑土、跑水的“三跑田”变成增绿、增产、增收的“三增田”。
荒山治理好了,蒙阴县开始大力发展林果业,发动群众大搞整地改土,在51万亩耕地之外,又把40多万亩荒山荒坡变成优质果园。整个蒙阴已经变成了一个大“花果山”,每座山都是“山顶松柏戴帽、山腰果树缠绕、山脚水利交通配套”,山间还不时能看到野兔、野鸡等小动物。
朱开国说,蒙阴县100万亩林果年产果品12亿公斤,仅此一项就能使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依托果品产业,全县农村常年有10余万人有偿提供果树修剪、套袋、采摘等劳务,农民劳务收入2亿多元。果品产业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比如,在流通运输业方面,每到蜜桃收获旺季,全县1000多辆运输车满负荷外运,直接实现运输业产值就达5000多万元。
“我们县山上栽的不是果树,而是‘摇钱树’。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722元,基本达到山东的平均水平。现在蒙阴老百姓依靠林果业、循环农业、乡村游等项目,不用外出打工就能发家致富。”朱开国说。(记者 潘林青)
来源:新华网
编辑:刘仁军 实习生 王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