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重走二战北非战场阿拉曼

来源:新华网 编辑:李莎宁 实习生 于佳丽 2015-08-24 09:03:57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网北京8月24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从埃及首都开罗驱车北上,在海岸线上便可遇见一座狭长的小城。这座人口仅有1万余人的城市拥有令人窒息的美景,北边是蓝宝石一般的地中海,南边则是浩瀚无边的黄色沙漠。湿咸的海风与粗糙的砂砾交织在一起,记录着这座静谧的小城那段永远无法尘封的历史。

  73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最著名、最具战略意义的阿拉曼战役在此地打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为意军墓外观,新华社记者潘超越摄

  1942年7月,德意法西斯组成的非洲装甲军团,在号称“沙漠之狐”的埃尔温·隆美尔的率领下深入埃及,威胁着同盟国方面重要的跨苏伊士运河补给线;同时,盟军凭借阿拉曼易守难攻的优势,阻止了轴心国向东挺进的势头,双方陷入拉锯战。

  10月23日,“阿拉曼战役”打响,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指挥22万余名盟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盘踞在阿拉曼地区的德意联军,经过十二天的浴血奋战,终于迫使隆美尔在11月4日命令德意军队西撤,阿拉曼战役以盟军胜利告终。

  这场北非战场最惨烈的战役换来了非洲欧洲两大战场的战略性转折1943年5月,所有轴心国部队被完全逐出非洲,9月,意大利宣告投降,法西斯的丧钟就此敲响。

  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再次踏上这片曾经染满鲜血的土地,是为回顾历史,更为敲响警钟,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

  为纪念二战时期的这一场重要战役,埃及政府于1965年在阿拉曼兴建了“阿拉曼战役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当年在此使用过的美制M4“谢尔曼”坦克、英国“喷火”战斗机等大型武器装备,历史照片乃至军人日用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情形。武器上的累累弹痕和破损的军装讲述着当年战斗的激烈与残酷。

  图为“喷火”战斗机,新华社记者潘超越摄

[NextPage]

  “这里全年都有参观者从世界各地来纪念和学习阿拉曼战役的历史,而且来自欧洲和亚洲的外国游客甚至比埃及人还多,”博物馆工作人员穆罕默德告诉记者。

  博物馆的“埃及厅”专门展示了埃及军民当年使用土枪土炮与装备精良的法西斯军队殊死搏斗的史实:大量埃及劳工承担了挖掘战壕、修筑工事、运送弹药、抢救伤员等后勤任务,为盟军赢得阿拉曼战役乃至整个北非战场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在展厅中,一名叫做穆罕默德·瓦基勒的游客正在给他的孩子讲述阿拉曼战役历史。他告诉记者,本来一家人是要去马特鲁海滩度假,但中途决定在阿拉曼停下来让孩子了解一下盟军战斗的历史。

  “我也是第一次来这里,因为孩子们总是问我为何盟军和法西斯军队在埃及打仗,所以我想让他们实地了解历史,”他说。

  走出博物馆不远便是著名的“英军墓”。在阿拉曼战役中阵亡的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同盟国的将士皆长眠于此。在清澈的蓝天下,洁白的墓碑整齐排列在广袤的黄土地上,庄严肃穆。墓地入口处的标识牌写道:“此墓地共有7367座坟墓,其中815座为无名战士墓。”

  “62166,二等兵,C.G.汤姆森,逝于1942年10月24日,享年27岁”,墓碑上如是镌刻着牺牲士兵的国籍、姓名、年龄和军衔,他们大部分还不过30岁,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本身便是战争莫大的哀伤。

  图为游人参观英军墓,新华社记者潘超越摄

  在墓地中,一位名叫卡里姆的来访者对记者说:“我认为‘英军墓’意义非凡,因为它就像一个见证者,讲述着那段承载了太多不同国家及其人民伤痛的历史。”

  对于世界大多数地区的人民来说,战争的伤痛或许已经随时间逐渐远去,但阿拉曼以及埃及西北部一些地区的居民却从未走出战争的阴影。

  在阿拉曼博物馆远处仍旧能依稀看到大片土地被铁丝网围着,这是战争遗留下来的“地雷区”。战时埋设的地雷和爆炸物数以万计,在和平时期仍造成数千平民死伤。

  一位阿拉曼城区的商铺店主戈马告诉记者:“这座城市遗留着历史的味道,而战争给我们留下的只有痛苦。沙漠里,地雷无处不在,我们这儿很多人都惨遭不幸,有的截瘫,有的死去。”

  埃及政府曾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起过大规模排雷行动,2009年,在联合国以及世界多国的帮助下,清除地雷和爆炸物的工作再次启动。埃及国际合作部数据显示,在过去6年时间里,共清理出约382平方公里土地,埃及政府正在尽力减轻遗留地雷带来的隐患。

  阿拉伯国家联盟前驻中国大使穆罕默德·瓦哈卜·萨基特说,“提到二战,人们普遍只会想起美国、英国、苏联等大国的作用,而第三世界国家的贡献却被忽略。中国人民也为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巨大代价,理应得到世人的肯定,埃及人民的贡献也是一样。”

  萨基特还说,9月3日,埃及总统塞西将出席中国的抗战胜利大阅兵,这是两国首次共同庆祝属于自己的胜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两国友谊也将因此更加深厚。

  图为澳大利亚士兵纪念碑,新华社记者潘超越摄

  站在胜利70周年的门槛,回望阿拉曼战场,似乎当年的硝烟从未散去。展望未来,在和平时期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将是胜利者对历史最好的纪念。

  在阿拉曼这爿小城,埃及政府目前正在计划把清理出的土地用于发展农业、工业、采矿业、旅游业等产业,并努力吸引外国投资。

  今年32岁的戈马对记者说:“离这儿50公里就是规划中的新阿拉曼了,它将是一座工业化新城。我们对未来很乐观,一个崭新的阿拉曼不久将会呈现在世人眼前。”(记者马岩、王雪)

来源:新华网

编辑:李莎宁 实习生 于佳丽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