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人岳”岳云生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作品。王俊景 摄)
(剪纸大师叶长友的作品展。王俊景 摄)
新华网兰州8月28日电(王俊景) 在黄河之滨,白塔山下,伫立着这样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这里荟萃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兰州太平鼓的粗犷雄浑;永登高高跷的惊险刺激;兰州鼓子的古韵悠扬……以强烈的地域性特征见证了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深厚底蕴和非凡魅力。在这座“非遗”陈列馆里,有三家传习所尤为引人关注,分别是兰州泥塑传习所、兰州刻葫芦传习所和兰州剪纸传习所。“泥人岳”岳云生、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人阮熙越和剪纸大师叶长友坐镇三所,坚守着兰州“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阵地。
日前,由国家网信办组织的“一带一路”网络文化采风行活动来到了这三家传习所,对兰州“非遗”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了深入调研。
岳云生:独守“桃花源”拒绝产业化
泥塑,俗称手捏泥人,兰州泥塑也号称是“兰州一绝”。
在兰州的民间艺人圈,岳云生的名字可谓耳熟能详。由于作品生动、细腻、朴实,他被亲切地称为兰州的“泥人岳”。
目前,岳云生创作的泥塑作品已有几千个,其中最有名的作品莫过于3000个丑人脸谱,虽然丑到极致,但细细品来又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如今,年近七旬的岳云生依然坚持创作,但精力大不如前。对他来说,每一件作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舍不得出售。
“想到他们要被卖到很远的地方去,还是会觉得难过。毕竟,卖一件少一件,我已经没有那么多力气制作出同样的作品。”岳云生说,“而且,参观的人那么多,橱窗空空也对不起观众。”
当被问及为何不引入机器化生产时,老人略微有些激动:“也有美国人和日本人在网上看到我的作品,专程来兰州找我,希望给我出资办厂,但我拒绝了。我不想将自己的作品搞成产业化的生产模式,那些丰富的情感和微妙的感情,是机器无法刻画出来的,失去了思想,灵气与创意的泥塑,我是不会去做的。”
机器无法取代,那么,寻找传承人可不可行?岳云生不是没有想过,但捏好泥人,用他的话讲,“需要丰富的想像力,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较高的文学素养,技术三天就能学会,但这些素质却是没法教的。”
迄今为止,岳云生已经带过数十名学生,尚无一人学成。
不过,他依然乐观,“我自己也是自学成才,相信以后一定还会有这样的人,他热爱这门艺术,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做出不一样的东西。”
(阮氏刻葫芦第四代传人阮熙越。王俊景 摄)
阮熙越:前路险阻愿继承家族衣钵
葫芦,谐音“福禄”。因此,历来被收藏者所喜爱。
阮光宇是阮氏微雕的创始人,其子阮文辉作为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将中国微雕刻葫芦艺术推上了时代的高峰。
第三代传承人阮琳书法习赵孟頫,善画工笔仕女和意笔山水与罗汉,作品亦为国内外收藏家所重视。阮琳曾想通过走注册商标这条路,维护阮氏雕刻葫芦的知识产权。但被父亲拦了下来,他说,“不要为难他们,手艺人不容易。”
阮熙越是第四代传承人,200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目前,她已辞掉了在旅游部门的工作,一心一意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工作。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阮熙越表示,“刻葫芦的实用性不强,要指望靠这个赚钱非常困难。我的母亲也有一些学生,但大多是业余学一学,并没有当作主业在做。我作为阮氏家族的后人,一定会坚持学习,精益求精,将这门艺术传承下来。”
叶洋:愿做文化中介推广剪纸文化
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剪纸艺术的魅力经久不衰。
民间工艺美术家叶长友的剪纸创作生涯长达半世纪,其剪纸作品已超越传统剪纸民间技艺的性质,向艺术品迈进。他创作的《兰州古八景》真实再现了兰州古八景——“五泉飞瀑”、“兰山烟雨”、“白塔层峦”、“梨苑花光”、“河楼远眺”、“古剎晨钟”、“虹桥春涨”和“莲池月夜”,艺术价值非常高。
对叶长友来说,剪纸是艺术,赚钱并未在考虑中。但对叶长友的儿子叶洋来说,这样的想法未免不现实。
“我们做剪纸当然不是单纯为了钱,但试想一下,没有钱,手艺人吃什么。如果没有人做这一行,艺术又怎么能传承下去。”叶洋表示。
为了推广剪纸艺术,创造经济效益,叶洋没少下功夫。参加展会,举办交流,叶洋的足迹踏遍了国内外的土地。
叶洋告诉记者,他希望成立一家文化中介,在保证收入的前提下,将黄河流域的文化传播得更远。
民间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们祖先智慧、勤劳的直接体现,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三家传习所的建立正是基于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目的,使人、项目、基地“三位一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政府免费为传习所提供场馆,并给每个传承人每人每年5000元的经济补助,同时要求传承人招收徒弟,对徒弟的作品进行详细记录,每隔一到两年,政府要对他们的成果进行一次展览。
不过,随着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传统手艺面临着后继无人,与市场脱节等窘境。保护“非遗”,任重道远。如何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也将是政府与传承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考虑的问题。
来源:新华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