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航天六院创新打造“长征七号”动力系统(组图)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作者:李志强 编辑:杨滋 2016-06-28 14:27:33
时刻新闻
—分享—

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合练组装工程技术人员商讨方案中。图片由航天六院提供

  新一代液氧煤油发动机合练组装工程技术人员商讨方案中。图片由航天六院提供

  2016年6月2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推举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从海南文昌腾空而起,直刺苍穹,火箭首次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长征七号”,是我国长征火箭家族中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由直径3.35米的芯级和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组成,全箭长53.1米,起飞质量为594吨,其动力系统全部采用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研制的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

  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是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也是我国唯一的集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专业研究院,被誉为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和“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研究院总部位于陕西西安。我国火箭发动机专家、航天六院院长谭永华此前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表示:“航天的舞台有多大,取决于运载火箭能力的大小,运载火箭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发动机推力的大小。”液氧煤油发动机,是代表中国运载火箭发动机最高水平的新一代航天动力,“长征七号” 助推与一级火箭,共使用6台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二级火箭使用了4台18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这套动力系统将我国现役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不到9吨跃升到13.5吨,为我国后续进入空间的能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标志着我国向航天强国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从立项到成功发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历经了航天六院科研团队二十余年的艰辛努力和不懈奋斗,120吨级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复杂、研制难度大、创新性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破解了近80项设计、制造、试验技术难题,带动了我国50余种新材料的研制,是我国航天主动力技术发展的重大里程碑。

  据航天六院副院长、我国火箭发动机专家栾希亭介绍,与常规发动机相比,“长征七号”所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采用液氧和煤油作为推进剂,液氧、煤油这两种推进剂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优点,平均价格比现役火箭的推进剂低一个数量级。绿色环保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另一大特点,它的研制成功并实现太空飞行,实现了我国火箭动力从常规有毒至绿色无毒的巨大跨越。

  二是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压补燃循环系统,技术先进、性能高;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自身起动,起动系统的可靠性更高。

  三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推力及混合比可调,调节精度更高。

  四是地面热试车可重复使用。与常规发动机只要一试车就报废、只能一次性使用相比,液氧煤油发动机在地面可重复试车,重复点火,从而节约研试成本,缩短研制周期;而且,每台发动机交付前,均要进行工艺验收试车,大大提高了火箭飞行的可靠性及性能。

  栾希亭告诉我们,通过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发,目前航天六院已经掌握了补燃循环技术、自身起动技术、大范围推力调节技术、高效燃烧技术、高压大功率的涡轮泵技术、多次试车技术和先进的试验技术等七大关键技术,液氧煤油发动机也因此成为了我国新一代三型运载火箭的主动力,将为我国今后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乃至深空探索等重大专项任务,提供更加强大可靠的动力。

  据了解,根据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航天六院还在进行500吨级等更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攻关,未来将建立满足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型谱,"发展航天,动力先行,液氧煤油发动机将推动我国加快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步伐。"航天六院院长谭永华表示。(文/李志强)

[NextPage]

发动机装配。图片由航天六院提供

  发动机装配。图片由航天六院提供

  2016年6月2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推举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从海南文昌腾空而起,直刺苍穹,火箭首次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长征七号”,是我国长征火箭家族中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由直径3.35米的芯级和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组成,全箭长53.1米,起飞质量为594吨,其动力系统全部采用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研制的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

  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是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也是我国唯一的集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专业研究院,被誉为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和“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研究院总部位于陕西西安。我国火箭发动机专家、航天六院院长谭永华此前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表示:“航天的舞台有多大,取决于运载火箭能力的大小,运载火箭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发动机推力的大小。”液氧煤油发动机,是代表中国运载火箭发动机最高水平的新一代航天动力,“长征七号” 助推与一级火箭,共使用6台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二级火箭使用了4台18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这套动力系统将我国现役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不到9吨跃升到13.5吨,为我国后续进入空间的能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标志着我国向航天强国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从立项到成功发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历经了航天六院科研团队二十余年的艰辛努力和不懈奋斗,120吨级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复杂、研制难度大、创新性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破解了近80项设计、制造、试验技术难题,带动了我国50余种新材料的研制,是我国航天主动力技术发展的重大里程碑。

  据航天六院副院长、我国火箭发动机专家栾希亭介绍,与常规发动机相比,“长征七号”所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采用液氧和煤油作为推进剂,液氧、煤油这两种推进剂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优点,平均价格比现役火箭的推进剂低一个数量级。绿色环保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另一大特点,它的研制成功并实现太空飞行,实现了我国火箭动力从常规有毒至绿色无毒的巨大跨越。

  二是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压补燃循环系统,技术先进、性能高;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自身起动,起动系统的可靠性更高。

  三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推力及混合比可调,调节精度更高。

  四是地面热试车可重复使用。与常规发动机只要一试车就报废、只能一次性使用相比,液氧煤油发动机在地面可重复试车,重复点火,从而节约研试成本,缩短研制周期;而且,每台发动机交付前,均要进行工艺验收试车,大大提高了火箭飞行的可靠性及性能。

  栾希亭告诉我们,通过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发,目前航天六院已经掌握了补燃循环技术、自身起动技术、大范围推力调节技术、高效燃烧技术、高压大功率的涡轮泵技术、多次试车技术和先进的试验技术等七大关键技术,液氧煤油发动机也因此成为了我国新一代三型运载火箭的主动力,将为我国今后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乃至深空探索等重大专项任务,提供更加强大可靠的动力。

  据了解,根据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航天六院还在进行500吨级等更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攻关,未来将建立满足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型谱,"发展航天,动力先行,液氧煤油发动机将推动我国加快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步伐。"航天六院院长谭永华表示。(文/李志强)

[NextPage]

新一代运载火箭动力系统试车。图片由航天六院提供

  新一代运载火箭动力系统试车。图片由航天六院提供

  2016年6月2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推举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从海南文昌腾空而起,直刺苍穹,火箭首次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长征七号”,是我国长征火箭家族中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由直径3.35米的芯级和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组成,全箭长53.1米,起飞质量为594吨,其动力系统全部采用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研制的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

  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是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也是我国唯一的集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专业研究院,被誉为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和“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研究院总部位于陕西西安。我国火箭发动机专家、航天六院院长谭永华此前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表示:“航天的舞台有多大,取决于运载火箭能力的大小,运载火箭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发动机推力的大小。”液氧煤油发动机,是代表中国运载火箭发动机最高水平的新一代航天动力,“长征七号” 助推与一级火箭,共使用6台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二级火箭使用了4台18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这套动力系统将我国现役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不到9吨跃升到13.5吨,为我国后续进入空间的能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标志着我国向航天强国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从立项到成功发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历经了航天六院科研团队二十余年的艰辛努力和不懈奋斗,120吨级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复杂、研制难度大、创新性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破解了近80项设计、制造、试验技术难题,带动了我国50余种新材料的研制,是我国航天主动力技术发展的重大里程碑。

  据航天六院副院长、我国火箭发动机专家栾希亭介绍,与常规发动机相比,“长征七号”所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采用液氧和煤油作为推进剂,液氧、煤油这两种推进剂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优点,平均价格比现役火箭的推进剂低一个数量级。绿色环保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另一大特点,它的研制成功并实现太空飞行,实现了我国火箭动力从常规有毒至绿色无毒的巨大跨越。

  二是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压补燃循环系统,技术先进、性能高;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自身起动,起动系统的可靠性更高。

  三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推力及混合比可调,调节精度更高。

  四是地面热试车可重复使用。与常规发动机只要一试车就报废、只能一次性使用相比,液氧煤油发动机在地面可重复试车,重复点火,从而节约研试成本,缩短研制周期;而且,每台发动机交付前,均要进行工艺验收试车,大大提高了火箭飞行的可靠性及性能。

  栾希亭告诉我们,通过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发,目前航天六院已经掌握了补燃循环技术、自身起动技术、大范围推力调节技术、高效燃烧技术、高压大功率的涡轮泵技术、多次试车技术和先进的试验技术等七大关键技术,液氧煤油发动机也因此成为了我国新一代三型运载火箭的主动力,将为我国今后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乃至深空探索等重大专项任务,提供更加强大可靠的动力。

  据了解,根据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航天六院还在进行500吨级等更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攻关,未来将建立满足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型谱,"发展航天,动力先行,液氧煤油发动机将推动我国加快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步伐。"航天六院院长谭永华表示。(文/李志强)

[NextPage]

液氧煤油发动机双机并联试车。图片由航天六院提供

  液氧煤油发动机双机并联试车。图片由航天六院提供

  2016年6月2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推举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从海南文昌腾空而起,直刺苍穹,火箭首次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长征七号”,是我国长征火箭家族中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由直径3.35米的芯级和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组成,全箭长53.1米,起飞质量为594吨,其动力系统全部采用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研制的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

  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是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也是我国唯一的集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专业研究院,被誉为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和“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研究院总部位于陕西西安。我国火箭发动机专家、航天六院院长谭永华此前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表示:“航天的舞台有多大,取决于运载火箭能力的大小,运载火箭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发动机推力的大小。”液氧煤油发动机,是代表中国运载火箭发动机最高水平的新一代航天动力,“长征七号” 助推与一级火箭,共使用6台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二级火箭使用了4台18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这套动力系统将我国现役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不到9吨跃升到13.5吨,为我国后续进入空间的能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标志着我国向航天强国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从立项到成功发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历经了航天六院科研团队二十余年的艰辛努力和不懈奋斗,120吨级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复杂、研制难度大、创新性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破解了近80项设计、制造、试验技术难题,带动了我国50余种新材料的研制,是我国航天主动力技术发展的重大里程碑。

  据航天六院副院长、我国火箭发动机专家栾希亭介绍,与常规发动机相比,“长征七号”所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采用液氧和煤油作为推进剂,液氧、煤油这两种推进剂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优点,平均价格比现役火箭的推进剂低一个数量级。绿色环保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另一大特点,它的研制成功并实现太空飞行,实现了我国火箭动力从常规有毒至绿色无毒的巨大跨越。

  二是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压补燃循环系统,技术先进、性能高;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自身起动,起动系统的可靠性更高。

  三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推力及混合比可调,调节精度更高。

  四是地面热试车可重复使用。与常规发动机只要一试车就报废、只能一次性使用相比,液氧煤油发动机在地面可重复试车,重复点火,从而节约研试成本,缩短研制周期;而且,每台发动机交付前,均要进行工艺验收试车,大大提高了火箭飞行的可靠性及性能。

  栾希亭告诉我们,通过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发,目前航天六院已经掌握了补燃循环技术、自身起动技术、大范围推力调节技术、高效燃烧技术、高压大功率的涡轮泵技术、多次试车技术和先进的试验技术等七大关键技术,液氧煤油发动机也因此成为了我国新一代三型运载火箭的主动力,将为我国今后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乃至深空探索等重大专项任务,提供更加强大可靠的动力。

  据了解,根据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航天六院还在进行500吨级等更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攻关,未来将建立满足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型谱,"发展航天,动力先行,液氧煤油发动机将推动我国加快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步伐。"航天六院院长谭永华表示。(文/李志强)

[NextPage]

120吨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图片由航天六院提供

  120吨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图片由航天六院提供

  2016年6月2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推举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从海南文昌腾空而起,直刺苍穹,火箭首次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长征七号”,是我国长征火箭家族中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由直径3.35米的芯级和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组成,全箭长53.1米,起飞质量为594吨,其动力系统全部采用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研制的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

  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是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也是我国唯一的集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专业研究院,被誉为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和“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研究院总部位于陕西西安。我国火箭发动机专家、航天六院院长谭永华此前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表示:“航天的舞台有多大,取决于运载火箭能力的大小,运载火箭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发动机推力的大小。”液氧煤油发动机,是代表中国运载火箭发动机最高水平的新一代航天动力,“长征七号” 助推与一级火箭,共使用6台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二级火箭使用了4台18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这套动力系统将我国现役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不到9吨跃升到13.5吨,为我国后续进入空间的能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标志着我国向航天强国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从立项到成功发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历经了航天六院科研团队二十余年的艰辛努力和不懈奋斗,120吨级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复杂、研制难度大、创新性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破解了近80项设计、制造、试验技术难题,带动了我国50余种新材料的研制,是我国航天主动力技术发展的重大里程碑。

  据航天六院副院长、我国火箭发动机专家栾希亭介绍,与常规发动机相比,“长征七号”所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采用液氧和煤油作为推进剂,液氧、煤油这两种推进剂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优点,平均价格比现役火箭的推进剂低一个数量级。绿色环保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另一大特点,它的研制成功并实现太空飞行,实现了我国火箭动力从常规有毒至绿色无毒的巨大跨越。

  二是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压补燃循环系统,技术先进、性能高;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自身起动,起动系统的可靠性更高。

  三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推力及混合比可调,调节精度更高。

  四是地面热试车可重复使用。与常规发动机只要一试车就报废、只能一次性使用相比,液氧煤油发动机在地面可重复试车,重复点火,从而节约研试成本,缩短研制周期;而且,每台发动机交付前,均要进行工艺验收试车,大大提高了火箭飞行的可靠性及性能。

  栾希亭告诉我们,通过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发,目前航天六院已经掌握了补燃循环技术、自身起动技术、大范围推力调节技术、高效燃烧技术、高压大功率的涡轮泵技术、多次试车技术和先进的试验技术等七大关键技术,液氧煤油发动机也因此成为了我国新一代三型运载火箭的主动力,将为我国今后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乃至深空探索等重大专项任务,提供更加强大可靠的动力。

  据了解,根据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航天六院还在进行500吨级等更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攻关,未来将建立满足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型谱,"发展航天,动力先行,液氧煤油发动机将推动我国加快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步伐。"航天六院院长谭永华表示。(文/李志强)

[NextPage]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科技委主任张贵田与科研人员研读数据。图片由航天六院提供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科技委主任张贵田与科研人员研读数据。图片由航天六院提供

  2016年6月2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推举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从海南文昌腾空而起,直刺苍穹,火箭首次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长征七号”,是我国长征火箭家族中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由直径3.35米的芯级和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组成,全箭长53.1米,起飞质量为594吨,其动力系统全部采用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研制的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

  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是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也是我国唯一的集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专业研究院,被誉为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和“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研究院总部位于陕西西安。我国火箭发动机专家、航天六院院长谭永华此前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表示:“航天的舞台有多大,取决于运载火箭能力的大小,运载火箭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发动机推力的大小。”液氧煤油发动机,是代表中国运载火箭发动机最高水平的新一代航天动力,“长征七号” 助推与一级火箭,共使用6台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二级火箭使用了4台18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这套动力系统将我国现役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不到9吨跃升到13.5吨,为我国后续进入空间的能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标志着我国向航天强国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从立项到成功发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历经了航天六院科研团队二十余年的艰辛努力和不懈奋斗,120吨级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复杂、研制难度大、创新性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破解了近80项设计、制造、试验技术难题,带动了我国50余种新材料的研制,是我国航天主动力技术发展的重大里程碑。

  据航天六院副院长、我国火箭发动机专家栾希亭介绍,与常规发动机相比,“长征七号”所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采用液氧和煤油作为推进剂,液氧、煤油这两种推进剂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优点,平均价格比现役火箭的推进剂低一个数量级。绿色环保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另一大特点,它的研制成功并实现太空飞行,实现了我国火箭动力从常规有毒至绿色无毒的巨大跨越。

  二是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压补燃循环系统,技术先进、性能高;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自身起动,起动系统的可靠性更高。

  三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推力及混合比可调,调节精度更高。

  四是地面热试车可重复使用。与常规发动机只要一试车就报废、只能一次性使用相比,液氧煤油发动机在地面可重复试车,重复点火,从而节约研试成本,缩短研制周期;而且,每台发动机交付前,均要进行工艺验收试车,大大提高了火箭飞行的可靠性及性能。

  栾希亭告诉我们,通过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发,目前航天六院已经掌握了补燃循环技术、自身起动技术、大范围推力调节技术、高效燃烧技术、高压大功率的涡轮泵技术、多次试车技术和先进的试验技术等七大关键技术,液氧煤油发动机也因此成为了我国新一代三型运载火箭的主动力,将为我国今后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乃至深空探索等重大专项任务,提供更加强大可靠的动力。

  据了解,根据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航天六院还在进行500吨级等更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攻关,未来将建立满足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型谱,"发展航天,动力先行,液氧煤油发动机将推动我国加快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步伐。"航天六院院长谭永华表示。(文/李志强)

[NextPage]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团队。图片由航天六院提供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团队。图片由航天六院提供

  2016年6月2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研制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推举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从海南文昌腾空而起,直刺苍穹,火箭首次飞行获得圆满成功。

  “长征七号”,是我国长征火箭家族中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由直径3.35米的芯级和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组成,全箭长53.1米,起飞质量为594吨,其动力系统全部采用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研制的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

  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是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也是我国唯一的集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专业研究院,被誉为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和“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研究院总部位于陕西西安。我国火箭发动机专家、航天六院院长谭永华此前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表示:“航天的舞台有多大,取决于运载火箭能力的大小,运载火箭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发动机推力的大小。”液氧煤油发动机,是代表中国运载火箭发动机最高水平的新一代航天动力,“长征七号” 助推与一级火箭,共使用6台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二级火箭使用了4台18吨液氧煤油发动机,这套动力系统将我国现役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不到9吨跃升到13.5吨,为我国后续进入空间的能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标志着我国向航天强国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从立项到成功发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历经了航天六院科研团队二十余年的艰辛努力和不懈奋斗,120吨级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复杂、研制难度大、创新性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破解了近80项设计、制造、试验技术难题,带动了我国50余种新材料的研制,是我国航天主动力技术发展的重大里程碑。

  据航天六院副院长、我国火箭发动机专家栾希亭介绍,与常规发动机相比,“长征七号”所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采用液氧和煤油作为推进剂,液氧、煤油这两种推进剂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优点,平均价格比现役火箭的推进剂低一个数量级。绿色环保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另一大特点,它的研制成功并实现太空飞行,实现了我国火箭动力从常规有毒至绿色无毒的巨大跨越。

  二是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压补燃循环系统,技术先进、性能高;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采用自身起动,起动系统的可靠性更高。

  三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推力及混合比可调,调节精度更高。

  四是地面热试车可重复使用。与常规发动机只要一试车就报废、只能一次性使用相比,液氧煤油发动机在地面可重复试车,重复点火,从而节约研试成本,缩短研制周期;而且,每台发动机交付前,均要进行工艺验收试车,大大提高了火箭飞行的可靠性及性能。

  栾希亭告诉我们,通过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发,目前航天六院已经掌握了补燃循环技术、自身起动技术、大范围推力调节技术、高效燃烧技术、高压大功率的涡轮泵技术、多次试车技术和先进的试验技术等七大关键技术,液氧煤油发动机也因此成为了我国新一代三型运载火箭的主动力,将为我国今后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乃至深空探索等重大专项任务,提供更加强大可靠的动力。

  据了解,根据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航天六院还在进行500吨级等更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攻关,未来将建立满足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需要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型谱,"发展航天,动力先行,液氧煤油发动机将推动我国加快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步伐。"航天六院院长谭永华表示。(文/李志强)

来源:人民网-陕西频道

作者:李志强

编辑:杨滋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