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戏曲活化石”华阴老腔越“活”越出彩

来源:新华网 作者:姜辰蓉、李华 编辑:李柯影 2016-10-27 16:50:38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国“戏曲活化石”华阴老腔越“活”越出彩

  陕西省华阴市西岳庙前,年近七旬的张喜民和搭档们摆好阵势,放开嗓子唱了一段华阴老腔。高亢的嗓音、跃动的节奏,映衬着朱墙金瓦和蓝莹莹的天,让人耳目为之一爽。

  华阴老腔起源于西汉时期,原本是陕西华山地区粮仓守军自娱自乐的一种说唱形式,几经演变成为当地家族为皮影戏幕后伴唱的一种家传戏。由于历史久远、唱腔独特,老腔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2006年,华阴老腔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所坚持,但不自困。在一些传统艺术还在挣扎求存的时候,华阴老腔不仅“活”了下来,还越“活”越出彩。

  15年前,华阴市尝试将老腔与皮影戏剥离,将幕后的演唱、弹奏等单独搬上舞台,原本隐于乡间的老腔开始不断探索发展新路。

  据华阴老腔保护办公室主任党安华介绍,10多年来,老腔尝试以“碎片化”的形式“渗透到”别的艺术门类之中,在跨界合作中扩大影响,找寻更好传承的机遇。

  10月15日至31日中国艺术节在陕西举办。期间上演的重头戏——秦腔剧《家园》,就纳入了老腔的表演片段。老腔与该戏剧情丝丝入扣,提气提神,现场观众听得鼓掌叫好。

  “这些年,老腔和京剧、交响乐、摇滚乐、秦腔、民歌等都合作过。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和话剧《白鹿原》的那次合作,很精彩、很有震撼力。去年和歌手谭维维的合作也非常火,冲击力很强。”党安华说。

  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对“混搭”尝试给予肯定。“老腔这样的民间艺术,与交响乐、摇滚乐的结合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当下的音乐人应该在不断学习和继承中寻找一种表达音乐的更好途径。”他说。

  原本土生土长于中国乡间的老腔,现在有更多的机会走入都市,走出国门。作为这一稀有剧种的国家级传承人,张喜民分外忙碌,“每年演出多得很,都记不清楚了”。搭班子的艺人们到巴黎、纽约演过,电影里演过,电视台演过的就更多了。老腔的各种表演视频,在网络上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民国时期传下来的老词,唱的都是‘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那些老东西,现在的内容丰富多了。”张喜民说。根据生活的新变化,艺人们不断谱出新词。“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这段从陕西民谣演变而来的唱段,成为华阴老腔的经典曲目,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以前遇着红白喜事给人唱堂会,张喜民三四个小时唱下来只能挣15元,为了生计,他只能偶尔唱戏。现在爱听老腔的人多了,全国各地都是演出市场,如今张喜民表演的年收入有十几万元。

  有了观众,能挣到钱,想学老腔表演的人越来越多。当地政府从2009年开始,举办华阴老腔培训班,目前已培训150名学员。(记者姜辰蓉、李华)

来源:新华网

作者:姜辰蓉、李华

编辑:李柯影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