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弘扬新华精神 始终不忘初心

来源:新华社 作者:蔡名照 编辑:李柯影 2016-11-05 17:59:19
时刻新闻
—分享—

  忠实履行党中央“喉舌”“耳目”职责

  ——写在新华社建社85周年之际

  蔡名照

2015年11月30日,首届金砖国家媒体峰会主席团会议在北京新华社新闻大厦举行。这是新华社社长、金砖国家媒体峰会执行主席蔡名照主持会议。 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今年是新华社建社85周年。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在瑞金成立,1937年1月在延安改名为新华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成为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85年艰苦奋斗,85年砥砺前行,新华社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忠实履行党中央“喉舌”“耳目”职责,充分发挥党的意识形态重镇作用,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党的事业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85年的发展,新华社现拥有1万多名员工、32个国内分社和180个驻外分社,每天24小时用中、英、法、俄、西、阿、葡、日等8种语言,向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多家用户提供文字、图片图表、音视频等全媒体新闻信息产品,还办有总发行量600多万份的报刊集群、总粉丝量近4亿的新媒体集群,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和拥有强大竞争力的全媒体机构。

图为新华社新闻大厦

  85年来,新华社始终紧紧跟随党中央,对党绝对忠诚,成为党的新闻工作主力军。

  作为我们党最早创办的新闻机构之一,新华社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在瑞金,红中社旧址距离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住处和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只有几步之遥。长征胜利到达延安后,新华社曾与党中央、毛主席同住在杨家岭的山沟里。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作为中央纵队的“四大队”,跟随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毛主席后来说,中央留在陕北靠文武两条线指挥全国的革命斗争。武的一条线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文的一条线是通过新华社指导舆论。在西柏坡,新华社与中央五大书记的住处共同坐落在鸡犬相闻的小山村。1949年,新华社随党中央迁入北京,距中南海近在咫尺。一路走过风雨,一路经历辉煌,新华社始终紧紧跟随党中央,坚决服从党中央指挥、听从党中央号令,成为党中央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喉舌”“耳目”。

  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新华社工作。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了上百篇新闻稿件,被称为新华社“首席记者”。邓小平同志为新华社作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题词。江泽民同志为新华社作了“努力学习,深入实际,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的题词。胡锦涛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希望新华社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和重视新华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新华社的性质和任务,强化新闻报道主体业务,弘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今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新华社调研考察,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在调研和座谈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华社的成绩和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并对新华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给予新华社巨大鼓舞和前进动力,激励全体新华人为党的新闻事业矢志不渝、不懈奋斗。

红中社瑞金旧址

  85年来,新华社始终挺立潮头,为党和国家事业鼓与呼,成为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

  新华社担负着党中央“喉舌”“耳目”的神圣职责,发挥着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重要作用。回顾85年历程,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和关键节点,新华社的新闻报道都是奋进的旗帜、冲锋的号角,鼓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共同的理想目标而奋斗。革命战争时期,新华社记者随部队官兵南征北战,亲眼见证了深受苦难的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烈期盼和爱戴,《沸腾了的北平城》《西瓜兄弟》等优秀作品生动展现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情深。火热的建设时期,新华社深入报道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先进事迹,《大庆精神大庆人》《“一厘钱”精神》等激励亿万人民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无论是真理标准大讨论、从安徽小岗村开始的农村改革,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华社记者都紧跟时代步伐,热情报道人民群众的新实践新创造,《农民都夸三中全会政策好》《夜宿车马店》《实践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沂蒙山书简》等优秀作品来自人民、讴歌人民,深受人民喜爱。新华社还向全国宣传推出了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王顺友、杨善洲、郭明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成为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回顾85年历程,新华社记者把宣传党的主张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与党中央同一样心思,与人民群众同一个脉搏,做到了“上接天气,下接地气”。新华社的新闻报道,成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的真实写照。

  85年来,新华社不断走向现代、走向世界,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新华社是党的新闻事业的摇篮。一部新华社历史,就是党的新闻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缩影。红中社创建之初,中央苏区处在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中,面对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和艰苦危险的环境,同志们自强不息、奋力开拓,播发的电讯远播海内外,创办的《红色中华》报在中央苏区发行量达到四五万份。抗战时期,新华社事业迅速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解放区通讯社。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集通讯社、中央机关报和广播电台职能于一身,是党中央指挥全国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成为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担负起受权发布党和政府重要新闻的职能。改革开放后,新华社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各方面不断实现创新、赶超和飞跃。上世纪80年代,新华社在国内率先创办经济信息业务,现在已拥有超过3万家用户;90年代,创办新华网,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新闻网站之一;创办《半月谈》《瞭望》《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等20多种报刊,形成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刊集群。近年来,新华社大力向新媒体领域进军,新华社客户端下载量突破1.4亿,新华网在全球约10亿个网站中的排名稳定在前100位,率先推出的全息化直播态产品“现场新闻”引发国内外媒体效仿跟进。

  新华社走向世界的步伐从未停止。1944年,新华社在延安开办英文广播,向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的主张。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新华社由此开启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进程,一大批驻外分社纷纷建立起来。1983年,经党中央批准,新华社加快了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步伐。目前,新华社在海外已经形成了7个区域性总分社统领、180个驻外分社组成的全球新闻信息采集网络。新华社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总粉丝量超过1800万,进入世界主流媒体第一方阵。在2011—2015年世界主要通讯社相互引用稿件次数的统计中,新华社高居榜首。

新华社延安旧址

  85年来,新华社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成为党的新闻事业的脊梁和标杆。

  “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新华社编辑记者始终牢记肩负的重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发有为、甘于奉献,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谱写了党的新闻事业的壮丽篇章。“人民记者”穆青,把“勿忘人民”作为一生的座右铭,六访兰考、八下扶沟、四赴宁陵、八进辉县、两上红旗渠,与同事共同采写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等新闻名篇。郭超人满怀革命理想主义情怀,写下《英雄登上地球之巅》等传世佳作。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新华社记者出现在战场前沿、建设工地、边陲哨卡、山乡僻壤,冲锋在国内救灾抢险的第一线、国际重大事件的最前方,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扎实的工作业绩,赢得国内外同行的尊重,受到人民群众赞誉。我们不能忘记,85年来,先后有150多位新华人为党和人民事业献出了生命。1934年11月,曾任红中社负责人、《红色中华》报首任主笔的周以栗在转移途中被国民党军包围,突围失败,壮烈牺牲。1935年2月,时任红中社社长的瞿秋白不幸被国民党军逮捕,他拒绝劝降收买,当年6月,高唱《国际歌》,从容赴难。抗日战争时期,何云、李竹如等烈士为国捐躯。解放战争时期,叶邦瑾、钱毅等烈士英勇就义。新中国成立后,郭普民等7位同志在朝鲜战场上献出了生命,沈建图、黄作梅、李平3位同志在“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失事中牺牲,邵云环在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遭袭中以身殉职。这150多位烈士是新华人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杰出楷模,在中国新闻史上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新华社西柏坡旧址

  85年发展历程中,一代代新华人前仆后继,形成了独有的精神气质和品格作风,既与党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新华印记,集中表现为“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新华精神。“对党忠诚”是建社之基,“勿忘人民”是立社之本,“实事求是”是强社之魂,“开拓创新”是兴社之要。这16个字已经渗透到新华人的血脉基因,成为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在眼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催人奋进,我们从未如此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发挥舆论引导主力军作用;如何适应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情况、更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如何适应互联网发展和传播格局的新变化、更广泛占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阵地,是新时期新华社需要认真解决好的三大课题。我们要大力弘扬新华精神,始终不忘初心,忠实履职尽责,加快推进新闻报道和事业发展,使履职能力与新闻工作主力军地位相匹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相契合,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新中国成立时的新华社

  始终不忘初心,忠实履职尽责,就要贯彻政治家办社方针,坚决听从党中央指挥。新华社是党中央“喉舌”“耳目”,本质上是党的政治工作机关。在政治上是否坚定、是否清醒,不仅关系新华社的前进方向,更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党性原则,站稳政治立场,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贯彻到每篇报道、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形象,维护国家利益,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斗争、敢于亮剑,勇于举旗帜、打头阵、当先锋。

  始终不忘初心,忠实履职尽责,就要聚焦新闻报道主业,提高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能力。要把宣传好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中心任务,当前特别要宣传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宣传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社党组和各级领导班子都要把精力聚焦到这个中心任务上来,各项工作、各种政策都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各种力量、各类资源都要服务于这个中心任务,不断增强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百舸争流中保持领先优势,在众说纷纭中确立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

  始终不忘初心,忠实履职尽责,就要坚持创新为要,为事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当前舆论格局和传媒生态发生深刻变化,新闻竞争空前激烈,新闻媒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我们要树立创新是事业发展第一动力的理念,以创新带动履职能力全面提升。要坚持内容创新为本,弘扬调查研究优良传统,推动全体采编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火热的实践中锻炼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把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结合起来,把小故事与大格局融为一体,持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作品。要深入推进融合发展,完善“中央厨房”采编架构,加快通讯社供稿线路改革,提高全媒体供稿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加快建成新型主流媒体集团。

  始终不忘初心,忠实履职尽责,就要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新华社已跻身四大世界性通讯社行列,与西方主要通讯社相比,在采编力量、用户规模等方面已旗鼓相当,在新媒体领域并驾齐驱甚至有所超越,但是在话语能力、传播能力等方面还有差距。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组建专门团队集中攻关,力争在涉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等重大问题的对外传播上取得突破。要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创新对外传播的重要抓手,深入挖掘各地区各领域典型人物、精彩事例,以小故事折射大理念,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和认识中国。要着力提高议题设置水平,围绕我重大政策主张、境外关注的涉华热点问题和重要国际事件,积极发声,主动作为,报道西方媒体刻意回避的事实,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始终不忘初心,忠实履职尽责,就要打造一支高素质新闻工作者队伍,夯实发展的人才基础。多年来,新华社一直在全国新闻媒体中发挥排头兵、领头雁作用,靠的就是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新形势下,新华社要再创辉煌,就必须打造一支代表中国新闻界最高水准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应当对党绝对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深深扎根社会实践,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是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队伍。要从政治立场和政治本色上加强队伍建设,坚定理想信念,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确保这支队伍始终听党指挥。要坚持以奋斗者为本、以贡献者为本的导向,形成唯才是举、选贤任能、不拘一格的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包容个性、宽容失败的氛围,使新华社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继续前进,成就梦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新华精神,以继往开来的担当意识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接过先辈们传下的接力棒,万众一心,拼搏进取,努力形成与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相适应的新闻品格和新闻力量,早日建成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不负党中央重托,不负人民期待。

  (作者为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本文原载于《求是》2016年第21期。)

来源:新华社

作者:蔡名照

编辑:李柯影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