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对话李绍先、殷罡: 伊朗多地连日示威会挑战中央政权? 想得有点太多了

来源:新华网 作者:徐倩 王一诺 徐海知 编辑:何冰 2018-01-05 20:45:30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华网北京2018年1月5日电(记者徐倩 王一诺 徐海知)伊朗多地连日来不断发生抗议示威活动,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事出何因?对伊朗和中东地区,有何影响?是西方发动的“伊朗之春”吗?

  带着这些疑问,新华网近日对知名中东问题专家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殷罡进行了专访。
  新华网:伊朗多地连日来发生示威,事出何因?

  李绍先:2015年伊核协议签字后,民众的高预期值与残酷现实间存在巨大差距。尽管伊朗目前经济有所恢复,但经济形势依然严峻,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高,严重影响贫困民众生活。这些不满使得伊朗国内像堆积了干柴,随时都有被点燃的危险。

  谁来点火?此次抗议示威活动就是由伊朗保守派发动起来的

  伊朗政界目前主要有三股力量:一是保守派,伊斯兰体制的维护者;二是改革派,主张对内宽松、对外开放,摆脱孤立;三是中间派,

  总统鲁哈尼属于中间偏改革派。这三股力量的界限不是很清晰,是外界的一种形象化表述。

  伊朗保守派主要反对鲁哈尼政府,利用民众的不满,在保守派的大本营马什哈德发起与鲁哈尼的权力斗争,打压政府。但没想到这把火控制不了。此次抗议示威潮主要为伊朗内部因素产生作用所致。

  此外,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没有松动,严重地制约了伊朗经济的恢复,是阻碍伊朗与外界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资料图: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 新华网发

  殷罡:之所以爆发内乱,与伊朗实施的“国策”有很大关系。

  近年来,伊朗根据地区形势发展,及时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但由于在中东地区太过强势,树敌太多,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伊核协议签署后,伊朗国家经济没有很大改善,国内广大民众希望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而2018年伊朗财政预算中用于民生的开支被削减,海外驻军开支却陡然增加,加深了民众的不满,成为爆发此次抗议示威潮的导火索。

  新华网:此次抗议示威潮,对伊朗会产生什么影响?其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李绍先:首先,从此次抗议示威爆发起,伊朗国内局势基本处于有效控制中。我们国内舆论有说“不断升级”之说,我认为这与伊朗实际情况有偏差,有夸大嫌疑。

  其次,从目前报道看,示威活动已造成20多人死亡,但该消息未获伊朗官方证实。截至31日夜,伊朗首都德黑兰的示威活动基本平息,社会秩序基本稳定。发生冲突死亡的伊斯法罕也是事出有因。

  再次,从伊朗总统鲁哈尼和伊朗议会表态看,均表明民众有抗议和批评的权利。伊朗政府基本没有动用强力部门镇压,地方警方也都尽量保持了克制。

  从目前形势看,伊朗政府对形势的掌控很自信,并已完全掌控,不存在国内政权倒台的风险。

  虽然此次抗议示威活动不会对伊朗政府带来致命性威胁,但这一事件毫无疑问是对伊朗政府的一次严重警告。同时,也显示出了伊朗民众的强烈不满倾向,其中包含了伊朗执政方面的失误。对此,伊朗政府理应调整内外政策,迎合民意。

  殷罡:此次伊朗抗议示威潮已基本平息,当前伊朗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继2015年伊核协议签署后,调整伊朗的现有“国策”,满足人民诉求,使国家回归正常状态。

  资料图: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殷罡 新华网发

  新华网:伊朗此次抗议示威潮,对中东会产生什么影响?

  殷罡:这次伊朗国内的抗议示威活动,会导致伊朗在中东地区进行力量收缩,对中东的和平与稳定或将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前,伊朗在叙利亚、伊拉克等国作战的武装人员有数万之众。如果伊朗不进行力量收缩,则很难集中精力搞国内建设,解决国内民生问题。2018年伊朗政府在内政外交上会适时做出一些调整。

  李绍先:对中东地区的影响不大。实际上,伊朗是目前中东地区比较稳定的一个国家。伊朗国内民众出现广泛不满,有现实逻辑可循,因其确实面临民生困境。

  伊朗现处于不进则退的状态。面对国内民生问题,以及沙特阿拉伯、美国的外部压力,伊朗实际上是以进为守,以攻为守,不可能再退回去。

  但有言论称这次抗议示威是挑战政权、颠覆政权,会导致伊斯兰体制更迭垮台,发生此种情况的可能性基本没有,是少数国家和一些媒体想得有点太多了。

  新华网:有舆论认为,西方又搞了“伊朗之春”。此次,美国或许扮演了什么角色?2018年美伊关系有哪些变与不变?

  殷罡:尽管美国和西方国家发表了一些为示威者“喝彩助威”的言论,但这些表态更多的是一种事后的支持。

  伊朗这次事件主要原因是伊朗保守派对改革派不满,民众对国内经济未能有效地摆脱困境,并非美国等西方外部势力首先肇事所致,抗议示威组织活动中也未见外部势力的影子。

  至于2018年的美伊关系,美国遏制伊朗的既定方针不会改变。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很明确地表示当前美国在中东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消灭“伊斯兰国”;二是遏制伊朗。前者已经基本实现,美国今后必然会沿着遏制伊朗的轨道,继续向伊朗施加压力,继续表达对伊核协议的不满,加强对伊朗的制裁。

  当然,伊朗的外交政策也必然会随之发生改变。否则,伊朗面临的国际外交压力和国内经济压力会更大。

  但不能将此次抗议示威定义为“伊朗之春”,因为伊朗反对派缺少明确而统一的政治诉求、缺乏严密而有效的组织。此次抗议示威活动在规模、人员、口号等方面,也无法与2009年伊朗总统选举后的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活动相提并论。整体上看,这场抗议示威活动是“可控”的,将其定义为“伊朗之春”,这是对中东政治、社会生态缺乏认知的表现。

  李绍先:这次抗议示威活动使2018年美伊关系进一步恶化。即使没有这次抗议示威,2018年的美伊关系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美国围绕伊朗的一系列动作也会引发连锁反应。目前,特朗普政府的中东布局已显现出来。自2017年10月开始,特朗普挑战伊核协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拉近沙特阿拉伯、以色列,重塑中东,以美国、以色列、沙特阿拉伯为主的针对伊朗的态势正在形成。

  2018年的美伊关系充满了火药味,但不至发生美国集结沙特、以色列发动对伊朗的战争。沙特、以色列也是各怀心思。目前,中东地区还没有什么国家能阻止伊朗强大的发展态势和影响力。2018年的中东地区对立的色彩兴许将更浓重些。

来源:新华网

作者:徐倩 王一诺 徐海知

编辑:何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