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晚年的幸福像花儿一样

来源:新华社 编辑:李莎宁 实习编辑 彭笑予 2017-06-05 10:10:21
时刻新闻
—分享—

6月3日,冀德民和老伴杭瑞抱着小羊羔站在新房前。

  10年前,因为思念故土,再加上家里老人年事已高,在包头打工多年的冀德民带着老伴回到了家乡——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公忽洞村。房子还是爷爷传下的低矮土坯房,没了耕地,也没有别的谋生技能,老两口成了村里的贫困户,只能靠养几只羊,加上在包头工作的孩子接济,紧紧巴巴地过日子。

  祖祖辈辈就是在这片并不丰饶的草原上讨生活,村里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用水需要到2公里外的旱井中提取,遇到恶劣天气,村路出行都艰难,而且经济不宽裕的人家也不在少数。但选择了叶落归根,冀德民觉得自己守得住平淡和清苦。好事却接二连三地到来了。

  随着自治区“美丽乡村”工程的推进,公忽洞村成了“易地搬迁”生态扶贫对象。2016年,老两口搬进了窗明几净的砖瓦房,通了水电,新修建的水泥路直接经过家门口。新村整齐划一,设施齐备。而且作为盟级贫困户,他们不用为新住房支付一分钱。

  硬件的改善只是“授人以鱼”。为让他们彻底摆脱贫困,在国家产业扶贫政策支持下,冀德民夫妇分到了4头西门塔尔牛。生产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让年逾60的冀德民充满了干劲。他把分到的牛和别人家的牛集中一起放养,轮流看管,自己在院子里养了更多的羊。一年下来,他的毛收入达到了2.2万元,一举脱掉了贫困的帽子。

  苏尼特右旗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旗,2017年还有贫困人口1250户、3101人,该旗采取“全面推进、细致落实、精准施策”的工作方式,确保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到那时,整个苏尼特右旗的贫困户都将迎来像冀德民一样的好日子。

  今冬明春,冀德民家的西门塔尔牛便可生下小牛犊,一想到这个,老人就禁不住喜上眉梢。

  初夏的朱日和草原柠条花开放,花开得虽迟,却是荒漠草原上最难忽略的风景,就像冀德民们幸福的晚年生活。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NextPage]

6月3日,冀德民给一同养牛的村民打电话,询问牛群的位置。新华社记者 郑卫 摄


[NextPage]

6月3日,冀德民骑着摩托将牛群赶到一起。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NextPage]

6月3日,放牛回来的冀德民与老伴和岳母一起吃午饭。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NextPage]

6月3日,冀德民和老伴在家里翻看孩子们的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NextPage]

6月3日,说到冬天就能产仔,冀德民和一起养牛的同伴露出了笑容。 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NextPage]

6月3日,老伴放牛去了,冀德民的妻子杭瑞忙完家事后看电视。新华社记者 郑卫 摄


[NextPage]

6月3日,冀德民指着一处老房子说,自己原来的房子比这个还要破旧。尽管老房子已经倒塌了,不忙的时候,他还是喜欢到几公里外的老村转转。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NextPage]

6月3日,在村里的健身广场,村支书刘志文与冀德民谈论土地确权的相关事宜。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NextPage]

6月3日,冀德民骑着摩托去寻找牛群。 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NextPage]

6月3日,冀德民夫妇到村里超市买生活用品。 新华社记者 任军川 摄


[NextPage]

6月3日,冀德民和老伴在院子里忙碌。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来源:新华社

编辑:李莎宁 实习编辑 彭笑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