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青岛2月8日消息(记者孙冰洁)贴春联、挂年画,曾是不少国人幼时过年的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色彩艳丽、俗气热闹的年画逐渐远离了现代人的生活。而今年春节假期在青岛方所书店,一场名为“神仙下凡”的年画展览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头戴花翎的女子坐于椅上,一手托腮,一手捧书,若有所思;腰缠万贯的财神爷扭起了秧歌、严肃中透着萌感……各路“神仙”纷纷下凡,色彩绚烂,神形各异,曾经象征着“过时”与“落后”的年画多了丝时尚气息,散发出不一样的新“年味儿”。
2月8日,正月初四,青岛方所书店内,顾客正在欣赏以春节为主题的年画周边产品。(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在中国传统里,年画的主人公多是神仙,承载着凡人与神仙交汇祈福的热望,是人们在新年憧憬美好未来的第一道“符”。据《中国年画发展史》记载,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汉代以“贴桃符”来驱邪纳祥,被视为雕版印刷年画的前身;宋朝把年画叫作“纸画”,明朝则称之为“画贴”,清朝叫做“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据说,“年画”才由此定名。
在青岛展出的这些时尚年画出自一家小型文创机构,主打年画收藏与衍生产品设计。“这张青岛老年画,名为‘逍遥图’,又叫‘选仙格’,这是民间娱乐消遣的一种年画,往往以八仙、八宝、吉祥鸟兽、历史人物等为题材……”负责人李宏震拿起面前的一张年画,饶有兴味地向记者介绍年画的出处。
书店内展出了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近百种年画。(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另一款令人印象深刻的年画取材自山东的“全神图”。李宏震拿起这张年画让记者留意图案的色彩和形状,相比普通门神40cm*60cm的传统形制,它的尺寸变得更加瘦长;神仙的面部也相对放大,双目炯炯有神,更富张力;色彩上亦增加了强烈的对比度、饱合度,在冲撞中更富生机。
除年画外,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了不少以年画为灵感来源的周边文创产品:印有门神头像的红包、手账、书签以及行李牌等,色彩绚烂、小巧实用,让不少来此参观的游客爱不释手。李宏震告诉记者,这组产品围绕春节的主题出发,但春节并不是终点,他们想做的是贯穿国人岁时节庆的一系列实用品。
以红包为例,今年李宏震团队设计了将近70款,除了逢年过节送礼金外,不少顾客还拿红包做装饰品或礼物赠送给亲友。但尽管开发了很多文创产品,但李宏震的底线是,所有的创意都要来源于传统的年画。
“传统年画千姿百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以时尚的方式回归,让更多年轻人和不同文化地域的人们都觉得它很美,喜欢它。”
除年画外,现场还展出了不少以年画为灵感来源的周边文创产品:印有门神头像的红包、手账、书签以及行李牌等。(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谈起自己的年画情节,李宏震坦言最早是受了身边喜欢搜集年画的朋友影响。他最初在广告公司工作,从事传统文化推广,朋友中有不少人有收集年画的爱好,多者藏品达上千幅。每年过节,他会从中遴选一些有趣的图案印在春联、红包上送给亲友,逐渐积累了不少好评。“既然有人喜欢,为什么不把收藏变成大家喜爱又实用的东西呢?”在这个过程中,李宏震慢慢觉得,传统文化只要做的美、做的实用,即使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广阔的空间。而年画作为春节的共同记忆,超越了地域与习俗的限制,应该能唤起大众的情感共鸣。于是从5年前开始,李宏震邀请了一些对此有兴趣的设计师朋友,开始从事年画文创品的开发。
为收集传统年画,五年来他们去往全国各地拜访民间艺人,目前已藏有超过1000个品种。其中既有来自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以及苏州的桃花坞这三大传统年画产地的画作,也有来自青岛平度、陕西凤翔、四川绵竹以及云南等小众但富有地方特色的年画。之后,团队成员会从几千幅年画中进行挑选与再设计,将遴选出的图案拓版,找到专业的手艺人,选择合适的纸张做成成品。以红包为例,李宏震介绍,今年设计的春节红包,从用纸来看就有四种:“这个狮子衔剑,是福建漳州那边的,比较亮;而这个衬纸,则是非遗传承人用传统的技法进行木刻版,刻完版之后再进行手工拓印。因为这种纸在固化过程中会掉墨,没有办法用机器,只能手工来做。”
山东青岛平度年画《逍遥图》。(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除了在国内文创圈积累了一些名气外,李宏震的年画产品也引起了不少外国人的兴趣。前不久他去了趟加拿大,在餐厅会友时展示出了刚做出的一副年画,碰巧被邻桌吃饭的客人看到。“他们当场就来问我在哪能买到,说这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风。”李宏震说。
李宏震团队设计的门神系列红包。(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刚过了春节,李宏震团队已经在筹备下一年度的年画主题与设计。他坦言年画系列产品的制作周期很长,从确定主题到最终成形用时将近一年,此外团队还会进行一些古旧年画的修复。希望借此将被遗忘在历史中的传统文化能够以时尚的样貌重新回归到人们的生活,而不是湮没在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喧嚣里。他进一步解释,门神最初是被用于避祸祈福,如今则更多被用来展现年节的仪式感。几年来,虽然年画的主题每年都有变化,但李宏震始终认为美感与实用才是现代人传统民间工艺的核心需求。“实际上,历史上的年画一直在进化中,年画的样式、线条是一代代匠人根据当下的经验和审美积累而来,这才是年画应该长成的样子。”
[NextPage]央广网青岛2月8日消息(记者孙冰洁)贴春联、挂年画,曾是不少国人幼时过年的记忆。随着时代的发展,色彩艳丽、俗气热闹的年画逐渐远离了现代人的生活。而今年春节假期在青岛方所书店,一场名为“神仙下凡”的年画展览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头戴花翎的女子坐于椅上,一手托腮,一手捧书,若有所思;腰缠万贯的财神爷扭起了秧歌、严肃中透着萌感……各路“神仙”纷纷下凡,色彩绚烂,神形各异,曾经象征着“过时”与“落后”的年画多了丝时尚气息,散发出不一样的新“年味儿”。
2月8日,正月初四,青岛方所书店内,顾客正在欣赏以春节为主题的年画周边产品。(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在中国传统里,年画的主人公多是神仙,承载着凡人与神仙交汇祈福的热望,是人们在新年憧憬美好未来的第一道“符”。据《中国年画发展史》记载,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汉代以“贴桃符”来驱邪纳祥,被视为雕版印刷年画的前身;宋朝把年画叫作“纸画”,明朝则称之为“画贴”,清朝叫做“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据说,“年画”才由此定名。
在青岛展出的这些时尚年画出自一家小型文创机构,主打年画收藏与衍生产品设计。“这张青岛老年画,名为‘逍遥图’,又叫‘选仙格’,这是民间娱乐消遣的一种年画,往往以八仙、八宝、吉祥鸟兽、历史人物等为题材……”负责人李宏震拿起面前的一张年画,饶有兴味地向记者介绍年画的出处。
书店内展出了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近百种年画。(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另一款令人印象深刻的年画取材自山东的“全神图”。李宏震拿起这张年画让记者留意图案的色彩和形状,相比普通门神40cm*60cm的传统形制,它的尺寸变得更加瘦长;神仙的面部也相对放大,双目炯炯有神,更富张力;色彩上亦增加了强烈的对比度、饱合度,在冲撞中更富生机。
除年画外,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了不少以年画为灵感来源的周边文创产品:印有门神头像的红包、手账、书签以及行李牌等,色彩绚烂、小巧实用,让不少来此参观的游客爱不释手。李宏震告诉记者,这组产品围绕春节的主题出发,但春节并不是终点,他们想做的是贯穿国人岁时节庆的一系列实用品。
以红包为例,今年李宏震团队设计了将近70款,除了逢年过节送礼金外,不少顾客还拿红包做装饰品或礼物赠送给亲友。但尽管开发了很多文创产品,但李宏震的底线是,所有的创意都要来源于传统的年画。
“传统年画千姿百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以时尚的方式回归,让更多年轻人和不同文化地域的人们都觉得它很美,喜欢它。”
除年画外,现场还展出了不少以年画为灵感来源的周边文创产品:印有门神头像的红包、手账、书签以及行李牌等。(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谈起自己的年画情节,李宏震坦言最早是受了身边喜欢搜集年画的朋友影响。他最初在广告公司工作,从事传统文化推广,朋友中有不少人有收集年画的爱好,多者藏品达上千幅。每年过节,他会从中遴选一些有趣的图案印在春联、红包上送给亲友,逐渐积累了不少好评。“既然有人喜欢,为什么不把收藏变成大家喜爱又实用的东西呢?”在这个过程中,李宏震慢慢觉得,传统文化只要做的美、做的实用,即使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依然有很广阔的空间。而年画作为春节的共同记忆,超越了地域与习俗的限制,应该能唤起大众的情感共鸣。于是从5年前开始,李宏震邀请了一些对此有兴趣的设计师朋友,开始从事年画文创品的开发。
为收集传统年画,五年来他们去往全国各地拜访民间艺人,目前已藏有超过1000个品种。其中既有来自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以及苏州的桃花坞这三大传统年画产地的画作,也有来自青岛平度、陕西凤翔、四川绵竹以及云南等小众但富有地方特色的年画。之后,团队成员会从几千幅年画中进行挑选与再设计,将遴选出的图案拓版,找到专业的手艺人,选择合适的纸张做成成品。以红包为例,李宏震介绍,今年设计的春节红包,从用纸来看就有四种:“这个狮子衔剑,是福建漳州那边的,比较亮;而这个衬纸,则是非遗传承人用传统的技法进行木刻版,刻完版之后再进行手工拓印。因为这种纸在固化过程中会掉墨,没有办法用机器,只能手工来做。”
山东青岛平度年画《逍遥图》。(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除了在国内文创圈积累了一些名气外,李宏震的年画产品也引起了不少外国人的兴趣。前不久他去了趟加拿大,在餐厅会友时展示出了刚做出的一副年画,碰巧被邻桌吃饭的客人看到。“他们当场就来问我在哪能买到,说这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风。”李宏震说。
李宏震团队设计的门神系列红包。(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刚过了春节,李宏震团队已经在筹备下一年度的年画主题与设计。他坦言年画系列产品的制作周期很长,从确定主题到最终成形用时将近一年,此外团队还会进行一些古旧年画的修复。希望借此将被遗忘在历史中的传统文化能够以时尚的样貌重新回归到人们的生活,而不是湮没在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喧嚣里。他进一步解释,门神最初是被用于避祸祈福,如今则更多被用来展现年节的仪式感。几年来,虽然年画的主题每年都有变化,但李宏震始终认为美感与实用才是现代人传统民间工艺的核心需求。“实际上,历史上的年画一直在进化中,年画的样式、线条是一代代匠人根据当下的经验和审美积累而来,这才是年画应该长成的样子。”
来源:央广网
作者:孙冰洁
编辑:唐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