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后的”三峡纤夫 有人全身是病

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冯竞萱 2019-07-11 16:11:45
时刻新闻
—分享—

2019年6月25日,湖北恩施,巴东县神农溪65岁的老纤夫曹永毕在河边背负着纤绳,拖着一船的游客,声声高亢激昂,唱着纤夫号子,身后拉纤的同伴们应声附和,苍凉的纤夫号子回荡在神农溪的山崖中。“三尺白布,嗨哟!四两麻呀,嗬嗨!脚蹬石头,嗬嗨,手刨沙呀,嗨着,光着身子,嗨哟,往上爬哟,嗨着着……”

领唱的曹永毕是家族里的第三代纤夫,曹永毕现在还记得,1969年7月的一天,他15岁刚小学毕业,父亲就对他说:“你现在可以养家了,明天下河和我一起去拉纤吧”。从那天开始曹永毕就拜父亲“为师”开始了拉纤的营生,曹永毕说:“父亲拉到60岁就退休了,没想到自己现在还能拉,拉纤的时间比父亲要长……"

在神农溪风景区像曹永毕老人这样以拉纤为生的老纤夫还有许多,其中有25位老纤夫长期在此营生。这批老纤夫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其中最大的68岁,年龄最小的也有48岁了,很多老纤夫都是家里几代人依靠拉纤维持生计。

神农溪是湖北省巴东县长江北岸的一条常流性溪流,发源于“华中第一峰”神农架于巫峡口官渡镇汇入长江,全长60公里。早年神农溪两岸村落的村民出行、运输货物,都要依靠一种扁舟,特别是走上游拉货的时候,在部分水深过浅的河段,扁舟船底与砂石摩擦,无法依靠水流前行,这就需要纤夫用人力拉动船身。

扁舟形状如豌豆,俗名“豌豆角船”,传说这种渡船由炎帝神农氏所发明,故也称“神驳子”。船底为稠木或花栎树木,船椋子由清一色的椿树木制成,船身里外要漆上数次桐油来防腐,凡是有接缝和孔洞的地方还要用特制的麻瓤子塞满来防止漏水,其长度约为四丈二尺,宽度不等。

纤夫拉纤所用的纤绳是用均匀的12股老丛竹篾编制而成,放在滚开的水里煮过后,极具韧性,也不会伤害纤夫的手。拉纤时,纤夫们将搭脖子拴在纤绳上,倾斜着身体,将体重压在纤绳上转化为拉纤的动力。一艘“神驳子”往往会安排5个纤夫,排序不同,分工各异,拉头纤的纤夫则负责领头喊号子。

曹永毕说:“那时候拉一船货从长江口的官渡镇回现在的沿渡河镇,上水要3天的时间,如果遇到暴雨山洪还要找地方躲避,来回的时间就更长了,当时吃住都在船上,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在岸边搭建个简易的窝棚,但最怕的还是放下水,放下水是需要极高的驾船技术的,船驾驭不好就会撞上岩石,船毁人亡。”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枯水季节,船只最容易搁浅。这也是纤夫一年中最苦的日子,他们仅上身裹了个棉袄,依然赤裸着下身跳下水中拉船,在冰水中一泡就是大半天。“脚上有肉的地方都冻的炸口子,流血。”老纤夫黄世明说,当时顾不上疼,但到了晚上,盖上被子稍微暖和后,双腿就火辣辣地疼,根本没法睡觉。“我父亲当年拉纤时还要苦些,那时候穷,冬天全是穿的蓑衣,连冬日的晚上睡觉都只穿个蓑衣。”

“别人早上起来是穿裤子下地,我们则是脱裤子下水。”60岁的老纤夫陈乡坪说,冬天里每次拉完纤回到船上后,都会烧几锅热水来烫脚。“要烫三四次身上才会暖和。”

上世纪80年代,神农溪纤夫名扬四海,纤夫拉纤也成为三峡一道亮丽的旅游名片。2003年三峡蓄水后,昔日峡谷险滩都沉入江底,神农溪部分自然景观不复存在,加上公路交通的发展,众多的纤夫纷纷“失业下岗”,很多纤夫只有外出到城市里去做重体力活打工养家。

由于长期的艰苦劳作,很多老纤夫都患有比较严重的风湿病、皮肤病和其他肌肉劳损等疾病。曹永毕说:“当时如果还有其他的办法能够养家,谁会来干这样的苦活拉纤哟。”

巴东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曹永毕家在巴东沿渡河镇野马河村三组神农溪边的半山上,这里的几个村庄是全国重点旅游扶贫村,他家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户,从他上班的地方回家走山路徒步要一个半小时,曹永毕每天下班后都要赶回家去,他是家里目前唯一的壮劳力,曹永毕的妻子今年62岁,有较严重的腰椎疾病,83岁的丈母娘瘫痪在床也有10年了,儿子离婚后丢下8岁的女儿外出浙江横店打工去了,一家人的生活都是由他一人来照顾。

老纤夫冯选林、周明顺、李再富、李美益、黄世明、丁后军、刘国光、潭明涛等大多和曹永毕家庭一样,儿女外出打工,孙子、孙女丢家里他们照顾,有的自己妻儿还有病等等,同时他们又不会其他的手艺,因为当地地理环境的原因,这里也不象三峡其他的地方能出产柑橘和茶叶等农产品,因此很多纤夫家庭都是当地的贫困户。

2014年精准扶贫以来,曹永毕的家里生活状况改变了很多,特别是近几年来,当地政府把神农溪上游没被淹没的河道进行了清理,恢复了拉纤旅游项目,纤夫们有了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生活也改善了不少。老纤夫谭明涛说:“现在搞旅游拉纤,上下没有几公里,主要是表演给游客看,没有以前那样辛苦了,今年60岁了,目前身体完全没有问题,还能拉上几年。”

神农溪纤夫景区的一位负责人说:“纤夫拉纤旅游项目现在越来越受到外地游客的喜欢,游客人数逐年增加,景区除了长期在此上班的20多位老纤夫外,在旅游旺季和黄金周的时候还会把河周围其他多个村庄的纤夫招来拉游客,但每年能招来的人数也是逐渐在减少,目前这批纤夫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也不知道他们还能拉几年,现在的年青人吃不了这个苦,没有一个想来学拉纤的,包括纤夫们的后代也都纷纷外出打工,纤夫拉纤旅游项目,还能搞几年,我们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吧。”

河道里的险滩需要纤夫们在石头上爬行才能拉的上去。

要下水了大家一起先把草鞋打湿以免打滑。很多老纤夫患有风湿病和皮肤病,有的贴上了膏药。

拉纤成为旅游表演,很多游客就是来感受这种乘船方式的。

拉纤用的背带都是自己做的。

一个小景点,游客在船上观看,纤夫们可以休息一下了。

游客多的时候狭窄的河道会十分拥挤。

曹永毕虽然60多岁了,拉纤还是十分有力气。

中午免费的午餐十分简单,老纤夫们还是吃的很香。

在船上午休。

船过险滩。

把游客送走后,纤夫们还要把空船拉回上游,拉船走上水十分费劲。

大清早大家一起还要把船拉到景点的小码头等待游客。

一天的工作是很辛苦的,纤夫们停好船正准备回家。

一天工作下来,有时候纤夫们拉纤不小心还会在背上留下擦伤。

曹永毕的“新”家是扶贫后有关部门帮助重新整修的。

一些家比较远的老纤夫租住在河边上的一家临时住所。

纤夫们的草鞋都是自己编织的。

撑船用的竹篙。

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冯竞萱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