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流浪地球》让我们感叹:中国科幻电影和以前不一样了。这几天异常火爆的《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也多少带来了一些相同的感觉。在剧情之外,它们都引起了同一种社会大讨论:中国人独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和信仰。
但《大唐》并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中国银联·云闪付的商业广告。
无数这样的评论,让我们看到一个全体国民昂扬向上的时代。就连最不像文艺作品的商业广告,都开始承担社会责任,甚至激发几千万观众对使命的信仰。
如果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那么,《大唐》就是中国商业广告向前迈出的一小步。
安史之乱,大唐漠北驻军调回长安平叛
余下数千将士身陷四十万敌军,与内地失去联系
二十五年后,漠北仅存最后两城
故事从两城之间的最后一笔军费运送展开
《大唐》为什么能成为一种广告现象?
在很多专业层面,《大唐》都要远远逊于《流浪地球》。但它的成功之处有一部分,竟和《流浪地球》如此相似。
(一)它们的故事内核,都基于中国独有的思想和价值观。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对“家”的信仰。孤守四十二年的满城老兵,代表了我们几千年对“国”的信仰。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
(二)它们都对中国观众,抱有极大的信心。《流浪地球》在全家团聚的春节,讲了一个家园毁灭的故事,反而激发出中国人对家的珍视。《大唐》的历史背景,基于最让中国人痛惜的安史之乱,反而表达出中国人对使命的信仰,而这才是最让中国人为之骄傲的。
大唐武威军玄戈营第九骑兵队,全体报到!
军费送达,分文不差!
(三)它们都在讲述千万人创造历史的故事,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流浪地球》中的“饱和式救援”感动了亿万观众。同样,《大唐》也把数千唐兵视作历史的主角,甚至连两个主要人物的名字,也只在后半段出现过一次。
他们的名字,叫大唐
观众也用中国银联的广告语,去表达自己对使命的信仰:“虽远必达,分文不差”、“中国人从未改变对使命的信仰”…...
那些跟随剧情起伏的弹幕
那些动不动几百上千字的评论
那些在每个社交平台上分享的观众
他们的文字就像无数火把
在片尾的歌声中前进
唐代军歌《出塞·从军行》——王昌龄
来源:半月谈
编辑:张天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