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寻找失落的沅水号子丨“我们喊号子,长沙都知道了?”

来源:湖湘地理 编辑:冯竞萱 2019-09-13 08:49:33
时刻新闻
—分享—

两千多年前,屈原沿着沅江溯流而上。沈从文甚至认为屈原的《橘颂》灵感就来自于沅水河畔的橘子树,也或许来自沅水激昂的号子和婉转的山歌。毋庸置疑的是,沈从文最初的文学营养一定来自于沅水,在那些或粗鄙或细腻的号子、山歌声中汲取了营养。沅水成就了一个文学大师,而沈从文造就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湘西,令无数后来人心向往之。

8月间,我们走进沅水。在沅江、辰江、酉水间徘徊,寻找失落的沅水号子。河上甚至难以找到一艘船,哪怕是渔船。千百年,曾经在水上谋生的沅水人们似乎摆脱了水的束缚。

1934年,阔别家乡18年的沈从文,从常德乘坐“桃源筏子”,溯沅水而上,一路艰辛、颠簸,半个月才到达凤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之所以诗意,是靠漫长而艰辛的路程来烘托的。艰辛而漫长的旅程,总会酝酿出诗和歌来。文人用诗抒怀,不识字的船工、农人,则用歌声甚至呐喊来打发冗长的时光,消解劳动的辛劳。千百年里,在沅水之上讨生活的船工们,将简单的“嘿嚯、哈嚯”呐喊得热血沸腾、血脉贲张,也将九死一生的水手生活渲染得令人神往。

曾经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吊脚楼不再,号子声也随着水运的式微逐渐消失。庆幸的是,有一些人,在沅水号子被完全遗忘之前,把号子挖掘整理,搬上舞台。

“山歌是唱的,号子是喊的。”今年63岁的向上是沅陵山歌、船工号子的非遗传承人,沅陵县文化局原党委书记,如今定居长沙。因为沅陵县正在为山歌、号子申报国家非遗,作为传承人,向上回到沅陵录制音像资料。他预计了一个星期的行程,回到家乡就被乡人的热情拉长。某个单位的演讲比赛让他做评委,某个单位的文艺节目要他作指导,接受采访……“至少得半个月才能回长沙了。”在宾馆接受采访时,他爽朗地笑着说,字正腔圆,中气十足,总让人想起样板戏中的正面人物来。

1989年,向上将沅水号子搬上沅陵舞台,十几个老船工在离开河流之后,在舞台上再次唱起号子,引起强烈反响。获奖时,老船工们泪流满面。沅水号子也从此走出沅陵,参加过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节目。2008年,为出征奥运会的湖南运动员演唱助威……在水运式微之后,号子以另外一种形式得到重生。(文/唐兵兵 组图摄影/卢七星 视频剪辑/冯竞萱)

刘本勤拿着长长的烟斗,唱起久违的摇橹号子。烟斗只是当作道具,这是旧时船工必不可少的东西。当地摇橹号子之所以叫作“长河摇橹号子”就来源于沈从文的小说《长河》,《长河》就是以吕家坪为背景创作的小说。

黄昏,参与表演的船工们开始在河边聚集,船工们很兴奋,“我们喊号子,长沙都知道了?”

“伙计们哪,嘿;加油摇啊,涵;……前面有个,嘿,大码头(那)涵……”刘本勤扶着烟斗,仰天喊起来,声音高亢得有些尖锐。船随着号子的快慢前行,一阵号子喊下来,船工们满脸的汗。

“我们的号子比沅陵、洪江的高亢、有激情,这大概是我们苗族人的粗犷吧。”刘本勤擦一把汗,表情骄傲,像当年悬挂着蜈蚣旗穿行在沅水流域的麻阳水手。

停靠在沅陵酉水白河码头的老木船。

酉水河上的船工演示拉纤。

酉水河上的老船工,为了表演,他们摇起橹,喊起号子。古老的两支橹吱吱呀呀,像是伴奏。

酉水上的船工表演沅水号子,一位游客在拍照。

酉水上的船工表演沅水号子。一人领唱众人和,随着水流的急缓而调整节奏。

沅陵号子非遗传承人向上,与人对起山歌。

沅陵酉水,一艘老船扬帆启航。在过去,下行摇橹,上行则依靠撑篙和风帆。

沅陵酉水风光。

来源:湖湘地理

编辑:冯竞萱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