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潮州手钩女团用毛线织比基尼 粉丝在淘宝买家秀疯狂打call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周震 2021-01-08 18:29:29
时刻新闻
—分享—

“毛线不止能打毛衣,

还能钩成比基尼、小吊带、耳环……”

一提到毛线,

潮州姑娘黄嘉榆便如数家珍

潮州手钩女团用毛线织比基尼 粉丝在淘宝买家秀疯狂打call

她常居大理,有一家淘宝店

名叫“小黄香蕉原创手钩”

但不卖香蕉,专门搞毛线

每次做好设计图,她就发回潮州老家

发往全国各地的产品

是由老家阿姨一个个手工钩出来的

在黄嘉榆的设计下

手钩产品造型立体,色彩斑澜

是深受都市弄潮儿追捧的时尚单品

时尚博主纷纷免费安利

潮州阿姨团个个是“大神” 每人都有自己的唯粉

黄嘉榆的老家,是潮州官塘镇秋溪村。村里少有就业机会,青壮年男性都去城里打工,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孩子。目前,有36位留守阿姨和黄嘉榆稳定合作。

淘宝店的所有产品,都是由黄嘉榆、黄妈妈和阿姨们共同完成的。每隔一段时间,身处大理的黄嘉榆设计好新款,便发图给妈妈,一起钩织出样版。定版后,老家的阿姨们再一针一线钩织完成,按件结算工资,手速快的阿姨,每月收入有五六千元。

潮州手钩女团用毛线织比基尼 粉丝在淘宝买家秀疯狂打call

图/阿姨们聚在黄嘉榆家,边说笑边钩花

在现实生活中,阿姨们整日围着灶台转,是再普通不过的家庭妇女。可在互联网上,她们个个都是“大神”。“如果把阿姨们比作女团的话,她们也有自己的唯粉。”黄嘉榆打趣道。

半年前,她开始在每个宝贝的包装盒里附小卡片,并请钩织这款宝贝的阿姨签上姓名。一开始,阿姨们集体抗拒,“钩个小东西还要写名字,从来没听说过!”如今,她们经常凑一块看手机,比试谁的名字出现在评论区的次数多。

“谢谢培莲阿姨的帽子”“太喜欢这两款耳环了,都是秋月阿姨钩的,嘻嘻嘻太开心了!”“超喜欢!一眼相中!谢谢如花阿姨做的这么精美的发带”……黄嘉榆粗略统计,推出签名小卡片以来,累计收到2000个“谢谢”。

照顾家人的闲暇,阿姨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靠手艺赚钱,还获得全国各地这么多人的喜爱,这对于很少出广东省的农村阿姨来说,是很开心、很有意义的事情。

潮州手钩女团用毛线织比基尼 粉丝在淘宝买家秀疯狂打call

图/淘宝消费者在评论区积极晒出阿姨签名

手钩厂受机器冲击没落 厂二代摆摊传承手艺

工作空闲之余,黄嘉榆的爸爸喜欢“泡”在手机上,刷自家淘宝店的买家秀和评论区。他从1998年就做手钩生意,“以前看惯这些(东西)觉得没什么,现在看到年轻人把产品搭配得那么时尚精致,我非常惊喜,也更坚信手钩能发扬光大。”

黄爸爸是秋溪村头脑活络的能人。他最早从服装厂接单,把钩织衣服花边的单子分派给各户村民,完成第一波财富积累。后来,他在村里开办工厂,直接与广州中大布匹市场商户合作,2006年鼎盛期年销售额为3000万元,秋溪村80%的妇女都跟着他干。

但危机很快来临。2007、2008年左右,钩花机器大量面世,由于出货快、价格低、质量统一,严重冲击了手工钩织行业,黄爸爸能拿到的订单越来越少,2014、2015年几乎没了生意。

潮州手钩女团用毛线织比基尼 粉丝在淘宝买家秀疯狂打call

图/黄爸爸和毛线,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如今负责店铺的发货和仓储

隔行如隔山,人到中年改行,更是难上加难。自小喜欢钩织黄嘉榆萌生了一个想法:“我学服装设计,家里人会手工钩织,有没有可能开网店试试?”

不过,她的第一步从集市摆摊开始。一个20岁出头的小女孩,拎着两个大行李箱跑到全国各地,支摊、布置、营业、收摊,其中的辛苦不言而明。欣喜的是,许多年轻人都喜欢她钩织的小玩意,进而成了她淘宝店的种子用户。

潮州手钩女团用毛线织比基尼 粉丝在淘宝买家秀疯狂打call

图/直到现在,黄嘉榆有时间的话,依然会去集市摆摊

随着店铺订单渐渐增多,黄家一家都参与进来:黄嘉榆设计新品;妈妈带着阿姨们钩织,爸爸负责包装和发货;摄影系毕业的弟弟承包新品拍摄、店铺视觉等工作。

挺长一段时间里,淘宝店生意缺乏起色,但黄爸爸始终鼓励两个孩子:“没关系,慢慢来,只要你们喜欢、坚持,手钩(产品)一定会有市场的。”

75岁奶奶没出过市区 “我想每年带阿姨们玩一趟”

从潮州市区驾车到秋溪村需要半个小时。村子很小,只有一条主干道叫秋溪路,还有一条江叫秋溪江。

工作日的午后,村子里非常安静。男人们在城里上班,孩子们在上课。下午两点半,女人们收拾好家里,陆续聚集到黄嘉榆家的工作室,边聊天边钩织,说笑声、潮剧声开始交织起伏。

潮州手钩女团用毛线织比基尼 粉丝在淘宝买家秀疯狂打call

图/黄嘉榆和阿姨们一起钩织

眼下,淘宝店月销售额达15万元,较以前增长好几倍,阿姨们再也不用顾及黄嘉榆资金紧张,而故意磨洋工少钩一些了。

今年75岁的巧花奶奶,是阿姨团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她身体硬朗,手脚麻利,一得空闲就会拿起钩针。钩织费眼睛,为了照顾巧花奶奶,黄嘉榆专门为她研发两款简单易钩的产品。

“阿姨们很努力,都说不需要休息,钩一天是一天,能多赚一些钱给家里用。她们的神经,很多时候紧绷着的。”黄嘉榆有两个计划,一是逐步推行每周休息1天制度,二是争取每年带着阿姨们出门玩一趟,“让她们暂时忘记家庭,拥有属于自己的放松时间”。

这些阿姨们,始终守着家庭和村子,鲜少有人出过省。巧花奶奶活了一辈子,只去过潮州市区。

2021年,黄嘉榆想先带着阿姨们去云南大理玩,那是自己常待的地方,有碧海蓝天,也有风花雪月。她想,阿姨们一定会在洱海边,放声欢笑。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周震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