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枣庄6月4日讯(记者 肖霄)“月季大道”两旁鲜花盛开,特色民俗院落整齐连线排布,游玩的游客和来培训的团队交错而过,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李庄村的乡村振兴工作已初见成效。
李庄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肖霄 摄
盘活原有资源 乡村振兴不只是修路建楼
李庄村坐落在枣庄市最大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岩马湖右岸。全村230户,812人,400人常年外出打工,村里以老年人和幼童为主,闲置房屋较多,村庄越来越空心化。
“2015年李庄村就开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了,也是先修整道路,可街道修好了,村里还有一批小院是荒废的,十分可惜。”山亭区冯卯镇党委书记田琨介绍说,“有的是村民搬新房留下的破败老房子,有的是村民在外打工,房屋常年都是闲置状态。”
2018年,李庄村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利用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政策资金实施“闲置小院复活”工程。在村民自愿前提下,通过征收、租赁、共享、股份四种方式,盘活了村民房屋使用权,把农民的闲置小院收储到合作社,进行统一规划、功能定位,植入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文化,打造了一批“一院一型、一院一品”的主题民宿、民俗体验业态小院。
二十几座闲置宅基地建成了种蓝坊、石磨坊、李庄大席、葫芦小院、左邻右居主题民宿等11个主题类型的农家院。种蓝坊,让手工织染得以复兴,还可以个性订制;石磨坊煎饼坊食养坊,让游客观看着、体验着、品尝着、捎带着传统美食;李庄大席,吸引游客品味传统美食“四凉八热”;葫芦架下喝大碗茶,听大鼓书,看庄户剧;左邻右居、乡里乡亲和月季小院主题民宿,全屋智能,实现网上预定。
“现在到了周末,村里的民宿和桌餐临时订根本都订不到,都必须提前预约,谁也想不到,几年前破旧的小村庄,现在也变成了旅游景点。”田琨感慨道。
以李庄村为乡村改造缩影的山亭区冯卯镇,如今正逐渐实现了农房有价值、村民有收入、集体有积累,走出一条乡村产业振兴本土之路,被山东省列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典型案例。
连片、差异开发 激发乡村旅游吸引力
“岩马湖周边有二十多个村落,这些有着不同特色的村落,由一条长达26公里的环湖绿道串联,聚点成线、连线成片,游客们开车进入这个区域后往哪里开都行,因为每个地方都很美丽、很有特色,选择很丰富,来这边旅游也更有吸引力。”田琨表示。
近年来,山亭区围绕“全域建成美丽乡村”目标要求,立足生态优势,整合资源要素,进行片区化布局,集中连片推进,实行整体规划、连片打造,沿环岩马湖、翼云湖、灵芝湖,规划建设湖光山色示范区;沿店韩路、北留路、103省道,规划建设田园风光示范带;环月亮湾湿地,规划建设湿地韵味示范点。
同时,开发坚持“一镇一韵、一村一色”的原则,每个村落都基于自身特点差异化发展。小镇各自利用起“家门口”的资源,冯卯镇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为引领,放大岩马湖生态和资源优势,加大“双招双引”力度,丰富水上运动、环湖马拉松等体育项目,发展康养产业,打造令人向往的“桃红岩马、水韵冯卯”。店子镇按照农业生态旅游小镇的定位,加大与滕州的协同发展,大力发展长红枣、花生酱等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叫响“长红枣乡、魅力店子”品牌。水泉镇借助临滕高速建设机遇,着力发展以棠棣峪火樱桃为主的农林果集散交易中心、以板上民宿为主的未来乡村社群、以上水石为主的特色休闲景观产业,打造“动能之源、活力水泉”。
山林美景、生态美食、原味民俗,集聚和差异化的乡村发展路子,让游客来到山亭区就想住下来、连线游玩,走前再购起来特色美食、农产品和民俗物品。
李庄大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肖霄 摄
为农业注入科技感 创新业态做好“旅游+”文章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核心。田琨告诉记者,除了激活乡村肌理风貌,升级乡村旅游品牌,让人记得住乡愁之外。冯卯镇在原有支柱产业特色林果业的升级发展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我们与中国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许多科研院所和高校都有合作,明天就会有一批教授过来这里为我们指导科学种植。”他说。
按照“特色引领、科技支撑、品牌打造、项目带动”的思路,山亭区着力培育壮大富民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林果和优质杂粮、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建成林果基地48万亩、杂粮基地20万亩。同时,注重强化科技支撑。探索“院地合作”新模式,加强与中国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全国第一个中国农科院县级实验站和4个试验示范基地、青岛农业大学鲁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落户山亭区。随着智慧种植技术不断推新、优质果品种不断推广,当地的林果业不仅收获了更高的经济价值,也成了游客心中难以忘记的“乡村田园味道”。
构建以体育运动、生态康养、乡村休闲、大众观光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体系,延伸提升旅游产业链、价值链,将生态生财,让颜值增加价值,让农民变成乡村旅游业人才,山亭区冯卯镇正在续写着乡村振兴“旅游+”的新文章。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作者:肖霄
编辑:刘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