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看保山丨保山技师学院:“四馆铸魂” 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常开长盛

来源:云南网 作者:时光远 王波 赵琳 编辑:马丽红 2021-11-30 17:03:31
时刻新闻
—分享—

保山技师学院大门。

保山中等专业学校(保山技师学院)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是一所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学校。在这个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等23个少数民族共同构建起的大家庭里,各族师生和谐相处、求知求进,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常开长盛。

“四馆铸魂”主题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年来,为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理念,学校在图书馆打造了“四馆铸魂”主题展区。主题展以四个不同的主题为线索,构建了各族师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方针、民族政策的主阵地。

“党史教育馆”作为全校师生学习“四史”的鲜活课堂,每届新生入学时,其中一门必修课就是要由思政课教师带领他们到这里进行现场教学;在“匠心传承馆”里可以看到一个绘图纸制作的放大版党徽,这是学校里各民族同学亲手制作的数控铣床雕刻作品,工匠精神与爱国情怀在这里相交相融;“党的创新理论讲习所”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校”则是学校党建、团建的主要地点,每周各民族同学到这里进行思政教育、学习交流党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除了“四馆铸魂”的主题展区,学校还开设了红色微剧场和周末党校,所有展览都向全体师生开放,通过党的创新理论强化思想武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引领,促使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记者们在党史教育馆参观采访。

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进校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保山技师学院的校园里,随处可见印有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标语的宣传栏、灯杆牌、电子屏。依托地域优势和办学实际,长期以来,保山技师学院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当中,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

思政课程贯穿了学校所有班级和学习,每周2课时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引导学生把爱国作为成长成才的底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认同和归属。

此外,学校为每个班级发放了4本《民族理论常识》书籍,充分利用班会组织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同时,还将不同技术班级的特色和民族团结教育相融合,以司莫拉佤族村广场上被敲响的三声佤族木鼓为主线,师生共同创作十二道菜品构成了司莫拉佤乡宴、自编了广场舞《三声鼓响》《彝族欢歌》,学习创作的过程中,各民族师生增进交往交流交融。

课题之余,还开展丰富的以汉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时尚文化等为主题的社团活动,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如开展评选民族技能之星、民族舞蹈之星、民族绘画之星、民族烹饪之星。增进了各民族学生的交往和交流,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学生们正在上课。

“五个认同”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五个认同”教育实践活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为此,学校充分利用班会、青年大学习、团课、讲座、升旗仪式、学生早晚集队等时间,开展唱国歌、看爱国电影、看成就展览、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丰富的活动,厚植各族师生的爱国情怀,并结合重要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普通话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学校在所有班级开设一学期每周2课时《普通话培训》课程,并组织所有学生参加全国普通话考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增强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来源:云南网

作者:时光远 王波 赵琳

编辑:马丽红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