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思想源流和文化脉络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冯兵 王文龙 编辑:杨滋 2022-10-16 20:00:18
时刻新闻
—分享—

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近代史,才能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才能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强大信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非横空出世,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心中最深沉的梦想,其思想渊源深邃绵长。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对民族复兴思想源流的追溯意义重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为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复兴文库》作序言《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指出其编纂出版,“对于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把握时代大势、走好中国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复兴文库》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思想史为基本线索,精选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关的重要文献,“全景式记述了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中华优秀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求索、百折不挠的历史足迹,集中展现了影响中国发展进程、引领时代进步、推动民族复兴的思想成果,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思想源流和文化脉络”。

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

《复兴文库》共五编,前三编分别对应鸦片战争、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四个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自此开启由传统而现代的艰难转型。代表不同利益的各个阶级、阶层相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新文化运动。在“救亡图存”的寻路过程中,中国经历了由器物而制度进而思想的学习递变。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希冀以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彻底改造旧中国,实现民族自强,但这一幻想随着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而破灭。

继之而来的是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在李大钊、陈独秀诸先烈的竭力宣传下,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征服了大批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和坚强的领导力量,是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历经国民大革命、国共内战以及挽救民族于危亡之境的抗日战争,从无到有,二十八年而定江山,足见其主义之科学、道路之正确、领导之坚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在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其后国家建设打下了坚实物质基础,积累了宝贵实践经验。经过一段曲折后,我们党及时调整了路线,果断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复兴文库》序言中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近代史,才能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才能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强大信心。

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思想源流

伟大复兴既是历史之必然,亦必有其深邃绵长的思想源流。中华文明璀璨夺目的过去为伟大复兴命题的提出预设了前提。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一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文明的暂时衰落刺激着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亦于此萌发。

“开眼看世界”的晚清士人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虽未直接提出“民族复兴”,却认识到了向域外学习的必要性,认为非如此则不足以“制夷”,可以说已具有一定的民族复兴的意识。封建统治集团主持的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蕴含着对民族复兴的一些初步思考。维新派对民族危机和民族复兴的认识则更进一步。笃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复认为,“中国之弱,非弱于财匮兵窳,而弱于政教之不中”,由此提出改革封建制度的主张。维新派思想家多持此论,实际上体现了对民族复兴所取道路的认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危机愈显深重,孙中山率先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实践了民主共和的政治主张,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中华民国建立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催生了更加强烈的复兴意识,形成了风靡一时的民族复兴思潮,对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影响至深。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其1917年所撰《新中华民族主义》和《大亚细亚主义》两篇文章中,提出“中华国家之再造,中华民族之复活”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称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将“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向着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目标前进。1954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对民族复兴进行了具体表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民族复兴的实现指引了方向。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指向更为清晰。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非横空出世,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心中最深沉的梦想,其思想渊源深邃绵长。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对民族复兴思想源流的追溯意义重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编纂出版《复兴文库》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就是要通过对近代以来重要思想文献的选编,述录先人的开拓,启迪来者的奋斗。”

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文化脉络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本上是文化的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要领会其文化脉络,坚定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勇于进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正处在中华传统文化激变转型的历史时期。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承继并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延续了历史积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同时创造了自强不息、敢于斗争的革命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汇了中国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共同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高扬革命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逐步树立起文化自信。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之际,曾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感慨。而今越过百年沧桑,回眸中国近现代历史,更能体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切意涵。《复兴文库》以文献汇编的形式揭示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思想源流和文化脉络,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以不可逆转。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更需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深化历史自觉、文化自信。唯其如此,方能在复兴之路上坚定前行,不断取得新的更大胜利。

(本文作者冯兵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文龙系该院研究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冯兵 王文龙

编辑:杨滋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