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陆续公布第二季度和上半年经济数据。今年上半年,世界经济整体呈现温和增长、缓慢复苏态势,但与此同时,风险和阻力不断积聚,变数与波动也有所增多,增长前景面临更大挑战。
面对波动加剧、发展失衡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继续贡献“稳”的支撑和“进”的动力,并持续通过改革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失衡:美政策风险等加剧复苏“落差”
“世界经济裹足不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这样评价当前世界经济走势。
这是7月2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美国财政部大楼。新华社记者胡友松摄
首先,多国债务高企给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蒙上阴影。国际金融协会5月发布报告说,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债务攀升1.3万亿美元,达到创纪录的315万亿美元;全球债务占GDP比重达333%。全球债务中,约三分之二来自发达市场,其中美国和日本增加最多。
上半年刚过,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首次突破35万亿美元,美国在“寅吃卯粮”的经济政策支配下,今年国债利息支出将首次超过军费开支。土耳其实业银行金融分析师桑特·马努基扬认为,美债膨胀的后果不容忽视,正影响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
其次,“超级选举年”可能令多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出现共振,给地区乃至全球经济贸易走势带来负面溢出效应。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全球今年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重要选举。以美国为例,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的经贸和产业政策取向并不一致,将给世界经济带来不同的影响。
高盛经济学家预计,如果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其加征关税的计划将使欧元区GDP下降1%。国际航运公会负责人表示,美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可能破坏世界贸易,航运界普遍担心保护主义卷土重来。
第三,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延宕,成为地区乃至全球发展的中长期制约因素。乌克兰危机升级进入第三年,巴以冲突风险持续外溢……英国经济学人智库6月发布报告说,全球地缘政治环境的特点是竞争和冲突日益加剧,地缘政治可能冲击现有国际经济秩序。
第四,与货币政策相关的市场动荡风险加剧。《日本经济新闻》认为,日经指数8月初暴跌给市场敲响警钟,与暴跌相关的“日元套利交易”活动是过去30年来第三次达到峰值,前两次分别在1998年和2007年,被认为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雷曼危机前后的市场动荡有关。
展望下半年,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地缘经济中心主任乔希·利普斯基认为,虽然美国乃至世界经济不一定会陷入衰退,但世界需要为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做好准备。
变革:为世界经济“稳”与“进”注入动能
“我们要防止世界陷入长期的增长乏力期,推动中期增长需要明智的改革。”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7月下旬就世界经济形势撰文指出,世界各国需要提高生产率以促进包容性增长,制定以人为本的财政政策,建立强大的全球金融安全网,通过共同努力建设繁荣和公平的世界。
广西南宁市伶俐工业园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2024年5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周华摄
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可以看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持续为世界经济提供稳定动力,为全球发展带来创新动能,为国际合作凝聚共赢合力。
横向看经济增速与贡献,中国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0%。IMF最新报告预计全年中国经济增长5%。横向对比,不管是半年数据还是全年预期,中国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都名列前茅。
“中国经济体量大,5%的增量相当于一个欧洲小国的经济总量。”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表示,2024年中国将贡献全球GDP增长的30%左右,预计这种情况在2025年和2026年也会持续。
纵向看改革方向与成效,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释放新动能、提供新机遇。今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引导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在产业转型升级驱动下持续增长。
“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显著增加,美国企业希望参与到中国科技创新中来。”艾伦说。
面对一些美西方国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的态势,前不久闭幕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传递出明确信号:中国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致力于推动各国同舟共济、合作共赢。
英国《经济学人》评价,在西方国家走向保护主义之际,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走得更近。“在全球化遭受冲击的当下,这一动向给决策者们上了重要一课:贸易可以带来非凡的好处,多种多样的价优、创新、绿色产品可以改善数十亿人的生活。”
来源:新华网
作者:周思雨 徐超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