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8月31日电 题:雪山长河萃华章——解码雪域名城日喀则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社记者储国强、白明山、李键
祖国西南角,喜马拉雅山脉绵延不绝,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山麓人烟处,江畔繁华乡,便是拥有600多年建城史的西藏日喀则。
雪山长河孕育宽阔胸襟、历史人文涵养家国情怀、中外交流展现开放姿态——日喀则,一幅看不完的唐卡画卷,一本读不尽的古老格言。
不能相忘的藏地传奇
“梦寻这里藏戏之源的天使,不能相忘美丽故乡的传奇……”由日喀则歌手扎西平措演唱的歌曲《梦寻唐东杰布》,在流行音乐中融入传统藏戏元素,深受雪域青年的喜爱。
高寒缺氧的自然条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雕琢出雪域高原人们能歌善舞的艺术灵魂与豁达心态。藏戏,藏语中称为“阿吉拉姆”,是集说唱、表演、歌舞、文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生于日喀则的唐东杰布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日喀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里展览的新题材唐卡(2024年5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邱星翔 摄
比例度量精确、线条流畅、配色协调、画工精细……唐卡,被誉为最复杂、最严谨的工笔重彩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
作为唐卡世家第五代传承人,拉孜县画师贡觉杰在创作中加入国画元素,绘制出《花与瓶》《四季花》《冈仁波齐风光》等新题材唐卡。他说:“传统唐卡内容以宗教为主,唯有不断拓展唐卡绘画的形式和内容,才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随着更多唐卡画师加入创新行列,日喀则启动了一项“大制作”:从2020年开始,80名画师汇聚在一起,力争绘制一幅长848.86米、高2.5米的大型唐卡,集中展现当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
近年来,日喀则坚持保护、传承、利用并举,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形成了珠峰旅游文化节等文旅品牌。藏族民俗风物、传统技艺、歌舞竞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让这片土地的文化传奇继续书写新的辉煌。
这是夏鲁寺重檐歇山式屋顶,呈现典型的汉藏融合风格(2024年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邱星翔 摄
2023年6月,昆曲与藏戏合二为一的节目《山海相依》在日喀则上演。上海青年昆曲艺术家与传统藏戏演员同台演出,“百戏之祖”昆曲与西藏古老戏剧共同献上一场“视听盛宴”。
“昆曲和藏戏同为中华戏剧大家庭的成员,都在探寻传承和发扬,这样的交流机会弥足珍贵。”“90后”青年昆曲艺术家张冉说。
这是位于日喀则萨迦县的萨迦古城。(受访者供图)
日喀则位于祖国西南边疆的前沿,边境线长1700多公里,战略地位重要。
对于边境地区的人们,国旗既是表达爱国情感的文化符号,也是守边护边的精神寄托。
在平均海拔超5000米的萨嘎县昌果乡,牧民组成一支护边联防队。每次开展边境巡逻时,骑手都会将一面五星红旗插在摩托车座后,成为漫漫边境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们巡边是履行家乡责任,也是完成国家使命。”51岁的护边联防队队长石角说,当地牧民以参加护边联防队为荣。如今,103人守护着105公里的边境线,让国旗的光辉照亮边境的每个角落。
2024年8月24日拍摄的杰玛央宗冰川(无人机照片)。西藏日喀则市仲巴县境内的杰玛央宗冰川,是“西藏母亲河”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新华社记者 丁增尼达 摄
近年来,拥有5座陆路通商口岸、28个边境互市贸易点的日喀则有了新的使命——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中心城市。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2024年5月,110家中方商户和47家尼方商户齐聚日喀则市定结县陈塘镇,见证了中尼传统边贸点恢复开放。
面向未来,日喀则正通过打造国际陆地港的方式,规划建设区域副中心城市,并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8848.86米!”2020年,中尼两国共同向世界宣布珠峰高程最新测量结果。两国团队首次联合构建珠峰地区全球高程基准,完成迄今科学性、创新性最强的一次珠峰测高。
2023年,在雅鲁藏布江日喀则段河谷,来自欧洲的科学家同中国第二次青藏科考分队共同调研相关河谷区域的地质、环境演变,这次国际科考为未来地球科学合作提供了新视角。
在日喀则的古老传说中,月亮是天神用水做成的。《萨迦格言》还写下近800年前古人对月相变化的观察和想象:“月亮若被天狗吃了,很快会得到解脱。”而现代日喀则,正向世人提供关于月亮更科学的认识。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牵头的日喀则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目前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它将服务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和更多深空探测任务,促进射电天文科学观测研究发展。未来,周边将建设全国性天文观测和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国际科学合作。
亲诚惠容、开放包容,立足世界之巅、中国西南门户的日喀则,不断刷新国际合作新高度,书写世代友谊新篇章。
“喜马拉雅山区的檀香味,微风会把它传送十方。”这句13世纪萨迦格言蕴含的哲理,正散发着更馥郁的芳香。
来源:新华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