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学者埃万德罗·卡瓦略是巴西知名中国问题专家,中文名叫高文勇,今年年初他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
2013年至今,高文勇一直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他多次前往中国,在巴中之间架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高文勇日前在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说:“我和中国之间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2012年在即将前往中国之前,高文勇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始学习中文。当时他的中文老师是一名姓刘的中国教授。一天,刘教授对高文勇说“你该有个中文名字”,并根据“卡瓦略”的葡萄牙语读音,找到了对应的中文“高勇”。她接着说“你是一名教授,中间再加一个‘文’吧,文化的‘文’”。
“高文勇”这个名字就这样诞生了。
高文勇:刘教授给我取了这个中文名字。一直到今天,我都在用这个名字。当我去到中国后,很多人叫我“高教授”,一些亲近的朋友叫我“文勇”。我觉得很好。不少朋友跟我说,这个名字很中国,我认为很适合我。
高文勇从大学时起攻读法律,先后取得了法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之后他在巴西圣保罗大学攻读国际法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关于“语言在国际法条文释义中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中国逐渐进入高文勇的视野,他对中国的法律文化产生了兴趣。
高文勇说,20年前,他在巴西看到的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消息都来自于西方媒体,几乎所有有关中国的书籍都是西方人写的。
高文勇:如果你想了解有关中国的事情,当时基本上就只有一个视角,即西方视角。我决定去中国,亲自建立一个关于中国的我自己的视角。
2013年2月,高文勇第一次来到中国。他先后在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担任访问学者。高文勇说,置身于一个“全新的”国家,所有事情都是新的,从语言到食物……这些全新的事物代表着全新的信息。“你要敞开怀抱,随时准备接收这些信息。”
高文勇:从很多方面讲,我几乎是一下子就爱上了中国。
2016年,高文勇结束在中国的三年访学生涯,回到巴西。他加入了南美洲最大的智库瓦加斯基金会,主要研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巴西这个领域最前沿的学者之一。同时,高文勇开始频繁地去中国,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高文勇:从2016年到2019年,我每年至少去中国三次。2019年那一年我去了五次。中国成了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文勇回忆,2024年的一天他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中说,中国政府要给他颁发一个奖章。他听到这个奖的名字就惊呆了,因为这是中国政府给外国专家颁发的重要奖项。
高文勇向记者回忆,颁奖当天,他和妻子一起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他在路上对妻子说,“现在我的眼前就像过电影一样,我的心里默默地感谢很多人。我知道我能去领这个奖,都是因为有了他们。我受惠于他们,这不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
高文勇提到的这项大奖,就是中国政府友谊奖。奖章和证书被高文勇认真地保存在家中。
在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高文勇介绍说,从2023年9月到2024年7月,他又一次来到中国,在北京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这一次与他2013年首次来中国时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十多年来他在中国的经历和对中国的研究,促成他第一本书的出版。高文勇说,这本书计划于11月在巴西正式出版发行。
高文勇:这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书名叫《中国,国家治理的传统和现代性》,首发是葡萄牙语版本,书中所有的内容都来自于我在中国的经历:我居住在中国,我在中国交朋友。我说我“住在中国”,不仅仅指的是居住在中国,而是深入到中国文化里。我交很多中国朋友,和他们待在一起。
高文勇认为,作为一位外国人,如果想了解21世纪的中国国家治理,就有必要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为撰写《中国,国家治理的传统和现代性》这本书,高文勇前后花了约5年时间。他说,“当我开始写这本书时,我首先想到的读者是普通的巴西人,第二是我的学生们。我努力把我对中国的认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在书中表达出来,以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
高文勇坦陈,这本书的写作过程颇为漫长。在写作期间,他大量地阅读,从书中又获得很多新的视角和灵感,于是他调整了整本书的结构,对许多章节进行了重新创作。从去年到今年在北京大学访学期间,高文勇最终完成了全书的写作。
高文勇:我经常说,如果我2013年那年来中国时,能有机会读到一本像《中国,国家治理的传统和现代性》这样的书,那我认识中国的时间就要缩短得多了。
高文勇说,这本书是从一个巴西人的视角,当然也是一个拉美人的视角写成的。他希望这本书在不久的将来能被翻译成西班牙语,在拉美地区出版发行。高文勇表示:“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来源:总台环球资讯广播
编辑: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