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41次南极考察|通讯:南极秦岭站的告别与坚守

来源:新华社 作者:黄韬铭 编辑:刘惟烜 2025-03-28 11:09:47
时刻新闻
—分享—

他们顶着大风安好南极秦岭站最后一块幕墙板,归家时刻终于近在眼前。

考察队员秦川低头看着满身泥泞、已难辨本色的户外作业服,回忆起在南极的这段日子,有些恍惚,有些感慨。

去年年底,他和队友跨越重洋来到冰原大陆,安装桥架管网,建设通信系统等配套设施,对秦岭站进行“精装修”。然后,43名考察队员“拎包入住”,继续在此坚守,开展秦岭站首次越冬工作。

“一月份刚上站,天气还算不错。”秦川回忆,除了有几天风比较大,其他日子都能干活,吃得好,睡得香。“当时心里还琢磨,这南极也没传说中那么艰苦嘛。”

时间来到二月,情况急转直下。漫天飞雪是最常见的天气。有时一觉睡醒,秦川屋外的白雪已积满厚厚一层,房门推都推不开,只能请队友先铲雪,再出门。

狂风呼啸时,走路都成困难。由于个子小,秦川被吹倒过好几次。“风夹着暴雪打得人脸生疼,喘不上气,能见度也低,两米之外一片模糊。”为防走丢,队员们出门必须带上绳子,所有人拉着一起走。

极昼光照下,时间概念早已模糊。开工时天亮着,休息时太阳依旧高悬。秦川不知道自己每天工作多久,但拖着疲惫身躯入睡前翻翻手机里刚满一岁的女儿的照片,又会觉得有了奋斗动力。“希望她长大后能知道,她爸爸也为国家极地事业出过力。”

考察队员郭栋梁也很累,但有时却睡不好。他来自太原理工大学,这次主要负责站区氢能源系统搭建。

作业点在站区附近的山上。天气好的时候,走过去大概要40分钟。但二月份之后狂风漫卷,上下山都变得异常艰难。有时干太晚,郭栋梁和队友干脆就在山上简易的临时建筑里对付一宿。

哪怕设备在国内已预先调试安装数遍,但到南极现场还是遇到了意外状况。由于运载过程磕碰,阀门的一个配件损坏,且没有备件。“所幸工艺不算复杂,我们现打了一个,才解决问题。”

工期紧,任务重。郭栋梁已经忘了在山上对付着睡了多少个夜晚,吃了几桶泡面和压缩饼干,只记得睡不踏实,心里总想着设备情况,每过两三小时就要爬起来盯数据。看到一切运转正常,才又安心躺下。

离站前几天,30千瓦氢能源系统终于完成安装和系统并网,清洁能源为秦岭站提供了绿色电力保障。下山前,郭栋梁举起手机,和运行中的新能源系统控制面板自拍了一张。画面里的他比上站前黑了些,胡茬也冒了出来。“难到极点,才是南极。”他说。沧桑的面容,是他南极时光的见证。

看着度夏队员一批批登机、上船、离站,考察队员王海楠心里有点空落落。送走队友后,他作为秦岭站首次越冬队员,还要在这继续坚守大半年。

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暗夜无边,南极的冬天冷酷又漫长。但当初报名越冬时,王海楠没有丝毫犹豫。“也说不上来为什么报得那么坚决,像条件反射一样。”他说,只是潜意识里觉得能成为秦岭站的首批越冬队员,特别有意义。

旋翼快速转动,直升机腾空而起,将一批批度夏队员送回船上,离别惆怅与归乡欣喜交织。登机前,秦川回头望向秦岭站主楼,郭栋梁和越冬队友拥抱互道珍重,王海楠在不远处一边用手机录像一边挥手,目送队友离去。

无论告别还是坚守,见证无数欢笑与汗水的冰原大陆的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新华社

作者:黄韬铭

编辑:刘惟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红网新闻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