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世界非物质成瘾领域定标中国梦的前因后果
2013-05-24 16:37:15 字号:

  北京5月24日电(记者毕德鹏 吴楚) 近日,美国精神病协会首次将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主任、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陶然教授提出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本周末正式出版的“DSM-5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部分中的网络游戏成瘾。这表明中国人制定的标准得到了国际认可。

  统计、发表、申请、答辩,经历了8年时间得出的结论,浓缩到纸面上的只有9条。陶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屡次感慨“别看只有简短的九条,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8年中,陶然带领研究团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艰难,为了了解背后的故事,记者专程赶到位于北京大兴的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

  陶然教授接受记者专访。记者 毕德鹏摄

  标准提出时备受质疑

  “网瘾”是个广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但“网瘾是疾病”的说法还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提出这个观点的人就是陶然教授。当时“网瘾是疾病”言论一经提出,便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站出来批评指责,用陶然教授的话来说,“内部有很多人都在质疑。”

  陶然认为“网瘾”是“一种病”,主要是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疾病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疾病给出了两个概念。一是社会功能(人际关系、工作、学习)受损;二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只要具备这两条,就可以按疾病来判断和治疗。我们的标准也是根据这个来制定的。”

  “既然是治病,就要有一个标准,否则就会被扣上过度医疗的帽子。”陶然说。

  2005年,陶然提出的网瘾诊断标准公布后,并不被看好。“因当时世界医学诊断上并没有设置非物质成瘾这一章节,所有的成瘾,包括赌博成瘾都归到冲动控制障碍那一节中。在北京开会讨论的时候,很多专家劝我说你研究的这个东西要改,要改到冲动控制障碍那个章节去,才能参与评鉴。”

  据陶然介绍,如果将网瘾定为冲动控制障碍,那么他所研究的9条标准中就要去掉两条(渴求症状、戒断症状),但是要去掉的这些在他的研究中恰恰是临床症状统计最重要的两条,分别列在第一、二位,正是成瘾的表现。身边的研究人员也曾劝过他,把网瘾归到冲动控制障碍的范畴内,但是被陶然拒绝了。“这些诊断都是通过科学研究得来的,我们要尊重事实。”在陶然看来,他所制定的标准之所以能够得到国际的认可,恰恰是因为标准中的头两条,也恰恰是因为他尊重事实。

[NextPage]

  陶然及其团队研究网络成瘾多年,此次被纳入DSM-5的临床诊断标准实际上在2008年已经基本制定出来,但直到2013年才最终被国际认可。

  记者 吴楚摄

  统计工作异常繁琐

  “之前有媒体来采访时看到网瘾诊断的九大标准时,都不敢相信是国际标准,都表示这9条标准看着很简单,怎么就成为国际标准了呢?其实这9条标准还真是得来不易。”据陶然介绍,标准制定的过程很繁琐,光是临床症状的统计就分成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我们把每个孩子生理、心理等症状和体征都罗列下来,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并将高于50%的全部罗列出来,按照所占比例大小排列下来,不到50%的被淘汰。到了第二阶段,我们就要改变统计的方法,每两个孩子要分别由两个不同的医生在不同的地方来询问症状,这两个孩子出现的相似症状也纳入统计,找出其中的一致性。第三阶段主要就是信息的综合,找出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确定为临床症状。”

  陶然介绍说,经过三个阶段的诊断,数据统计量是相当大的。“我记得当时6台电脑不间断地统计了半年。现在看到的这简单的九条就是这样得来的,浓缩了上千个临床的生理、心理症状和体征。”

  虽说不容易,但这其中多少也包含了幸运的成分。说起入选DSM-5,陶然打趣道:“这次国际标准是20年来的首次更新,我们这次统计正好是赶到了12年头上,经过8年的验证,标准出来的时候也赶上了国际标准的变更,我们也算是占到了些便宜。”

  申请之路很艰辛

  上千个临床症状的统计、8年的论证,从陶然的描述上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很艰辛的路程,但其实在制定这个标准的时候连陶然自己也没想到会入选国际标准。

  “我们真的没想过会被国际认可,应为我们知道这个事情(研究成果被国际认可)太难了。”陶然说的难,是难在世界医学界还没有一个中国人的诊断标准,用陶然的话说“只是个梦想。”而之所以感到意外,是因为在这篇研究报告发表后,世界医学界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

  “他们不时地总是询问我们关于研究的事并且来基地考察,而且还总是邀请我们参加各种成瘾医学会议。”据陶然介绍,那时候他也是不明就里,直到2009年的世界医学届高层会议才略见端倪。

  2009年,由35名来自世界各地成瘾界的医学专家组成的世界医学界高层会议,在讨论网络成瘾是否纳入疾病范畴时,会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当时陶然只能在门外等待讨论的结果。据陶然介绍,当时讨论会的现场他们是进不去的,他们被会议主办方很明确地告之,没有参会资格,只能在会场外等待结果。“当时的状况是会场里都是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没有一个亚洲人。”陶然回忆道。

  讨论的结果是10票赞成,25票反对,陶然的研究最终没有通过。“头一次全世界的投票就把我们的研究结论给否了,当时确实挺沮丧的。但是第二次投票给了我们一些希望。”

  同年,世界成瘾医学界第二次关于“网络成瘾是否为疾病”的投票,获得了17对17的结果。“虽然没有通过,但是可以看到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赞同我们的研究了。”2013年,陶然教授的研究获得了全票通过,没有一张反对票,“网瘾”正式纳入疾病范畴。

  说起自己制定的标准得到国际的认可,陶然表现得很淡然。“高兴归高兴,因为有了国际化的诊断标准,就可以扫除网瘾治疗的乱象。但我们也要看到这其中的问题,治疗网瘾还是任重而道远。”陶然说。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蔡娟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