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天气晴好。正是秧苗生长季节,公路两边的农田基地里,一茬又一茬的秧苗绿得发亮。汽车沿着106国道驶入了平江县安定镇,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翠绿。“去年起我镇严格控制抛荒现象,公路主干道沿线没有出现1亩以上的抛荒。”分管农业的安定镇副镇长张继春介绍道。
“大多数村民都外出经商或打工,村里只有部分老人从事农业生产。为解决抛荒现象,我们镇每个村的村委会都设了一名小组长负责统计村里的闲置耕地,尊重村民意愿,集中统一承包给种粮大户。”
目前,安定镇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有139户,其中2000亩以上的大户有2户。2011年,安定镇财政拿出31万奖金和农资奖励17个种粮先进村,87个种粮能手,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也提高了。
车子停在了一块农田基地旁,张继春指着两亩挨着的农田问道:“你觉得这两亩田里的秧苗有什么不同?”带着好奇,我仔细端详了两亩田的秧苗,“左边田里的秧苗呈翠绿色,个头大,长得很茂盛;右边的颜色偏黄,个头小,长得较稀疏。为什么会不同呢?”
“因为左边田里实行的集中育秧,而右边田里是直播的。”张继春解释道,两者相比,集中育秧的优势非常明显:产量高、防病虫、不影响晚稻的栽扦时间。
既然如何,为何还有农民选择直播呢?“集中育秧的前期工作比较繁琐、费时;而直播没有前期工作,直接将种子往田里撒就行了。有些农民贪图一时的省事,却不知后面的麻烦更多,譬如种子不能及时出芽而延误生长期,虫害多,生长缓慢等,最后导致粮食产量低。”
安定镇去年的2000亩集中育秧取得成功后,今年全镇推广了集中育秧11460亩。“刚才那块长势好的田是我和镇长李剑卫耕作的,今年我们承包了5亩田来作全镇的种粮示范点。全程我们将采用良种统供、集中育秧、测土配方施肥、机插、统防统治等最新技术,并将每阶段投入的金额记下来并公示,粮食收成后我们会把最后的收益展示给农户们看。”事实才是最有力的语言。
在田格成方、绿秧成行的农田基地中,是一条条规整的、用水泥砖修砌的灌溉水渠,而不是原来的泥巴渠,张继春解释说,下大雨或者下雪,水渠周围的泥巴容易冲落,水渠也容易被堵。而安定镇地势平坦,水不易流动,保持水渠通畅很重要,因为田地的抗旱和防涝必须依靠地势低的水渠来输水和排水。
“把水利搞好是农业生产的大事,为此我们镇的农田基地的水渠都是将土地平整后,按高标准修建的。”
作为全县的种粮大镇,安定镇有水田5.209万亩。近两年,该镇率先在全市开展集中育秧、机械插秧、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试点,去年全镇推广良种良法,种植早晚稻9.4万余亩,粮食增产1000万斤以上,被评为市级粮食生产先进乡镇。今年安定镇的目标是种植早晚稻10万余亩,控制抛荒和直播总量在水田总面积的10%以内。
“2012年,在各级的关心支持和地方干群的合力同心下,我们安定镇力争进入省级粮食生产乡镇,就目前形势来看,很有希望。”镇长李剑卫充满着信心。
本报记者 陈薇
来源:红网
作者:陈薇
编辑:redcloud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