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第六章:文艺拜祭
2014-11-28 14:20:45 字号:
  第六章 文艺拜祭
  
  在古代西方的神话里,奥林匹斯山上有九位美丽而智慧的少女,她们每一位掌管着诗歌、舞蹈、音乐等不同门类的艺术,人们统称之为缪斯女神。
  
  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也震动了中国的缪斯们,她(他)们纷纷流下义愤、悲伤的泪水,以艺术为载体,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创作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值得自豪的是,有许多作品是由我参加组织、策划的,亲身经历其创作过程,其中有一个个令人感怀的背后故事。
  
  一、诗集《不屈的城墙》诞生记
  
  2000年1月21日下午,日本最高法院忽然电话通知《东史郎日记》案首席律师中北龙太郎,宣判东史郎终审败诉。日本司法当局又一次作出不顾史实、有失公正的判决。
  
  消息传来,正值南京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召开期间。日本最高法院对东史郎日记案的不公正判决,给委员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他们在思索:我们该做点什么?我们能做点什么?
  
  差不多就在南京市“两会”闭幕后的第一个星期天下午,我正在馆里忙碌着,突然接到冯亦同主席打来的电话,说他此时正和南京民乐团雷建功团长在鼓楼大钟亭茶社,有要事相商,要我无论如何能来一下。
  
  冯主席是我非常敬重的文学老前辈,不光诗文是我最喜爱和祟拜的,而且道德为人也是我的楷模。我搁下电话后,立即驱车赶往鼓楼。
  
  在鼓楼附近,有一个小小的庭园,古色古香。因其园内有一个悬挂着一口六百多年前(洪武二十一年九月)铸造的重约46万斤的大钟,称之为大钟亭。选择这么一个古雅典朴的地点聚首议事,我从心底不得不佩服文化人特有的品味和情趣。
  
  三人谈得很投机,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一拍即合。大体是,东史郎的败诉,说明了人们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认知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有责任作一些努力。
  
  雷建功团长提议用中国民乐演奏一台反映南京大屠杀的民族交响曲,准备请中国当今音乐创作大红大紫人物,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赵季平来创作。冯亦同提出他作为南京诗词协会的会长,愿意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合作,发动南京地区的诗人写诗,争取尽快编辑出版第一本南京大屠杀诗集。市作协的《征诗启事》发出后,短短一个半月,就收到70多位作者的120首诗作,赶在“12.13”纪念日来到之前编辑成一本集子。
  
  这虽然是一本薄薄的小册了,但写下了我们心中神圣的爱与恨、悲与愤、情与仇;写下了我们对遇难亲人的哀思、对抗日将士的讴歌;写下了对过去和今天一切维护正义与和平事业的国际友人的敬意;写下我们同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及其一小撮招魂者的不共戴天;写下我们城市的血泪历史、满腔怒火和不屈呼号;写下为我们父辈所期待、后辈所嘱望的世纪之歌:苦难与奋斗、复兴与崛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奉献与憧憬;……
  
  二、招魂的长诗《狂雪》入馆
  
  长诗《狂雪》是王久辛先生于1990年创作的一首爱国主义长篇抒情诗,全诗共23节,500多行,计3.7万余字。该诗首发于十三年前的《人民文学》,获人民文学诗歌大奖,是诗人同名诗集中的第一首,该诗集还曾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
  
  1995年,由甘肃书法家刘思军以汉简体书法,甘肃宝丽集团总经理胡宝衡捐资三十万元将《狂雪》铸成铜质诗碑,欲捐给遇难同胞纪念馆。
  
  那年冬天,我与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龚慧庭一起,专程去趟兰州,接受这个捐赠物品。这首铜诗碑满载着甘肃人民的重托,带着大西北的情感,被一辆大货车装运,车两侧悬挂着大红的标语条幅,一路通行无阻,胜利地运抵遇难同胞纪念馆,被镶嵌在悼念广场北侧黑色大理石墙上。
  
  三、油画《屠、生、佛》背后的故事
  
  走进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史料陈列厅里,悬挂了一幅巨幅油画《南京大屠杀—屠生佛》,这幅画是著名旅美画家李自健1991年至1992年期间,于美国洛杉矶呕心沥血创作的艺术作品。该作品采用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真实展现了日军在南京屠城的暴行,撼人心魄、催人泪下。
  
  我作为李自健的好朋友,多次应邀在北京、在上海、在长沙在南京等地参加这个画展的开幕式。每次都被画家和观众所感动,所感激。我斗胆向画家提出,遇难同胞纪念馆想永久收藏和展出这幅油画。想不到的是,李自健一口答应下来。
  
  2000年,《南京大屠杀》这幅震惊世界的警世之作,由台湾星云大师和美国华侨李自健捐赠给了遇难同胞纪念馆。一年后,这幅画成为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重要艺术陈列。后来得知,湖南籍老乡,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藤文生夫人——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也向李自健提出,国家博物馆希望收藏这幅油画,但李告诉他,星云大师和他本人已经答应过我的捐赠请求,他可以为国家博物馆复制一幅,但这幅原件还是应该捐赠给遇难同胞纪念馆。我暗暗地庆幸,自己捷足先登,比别人早了一步。
  
  四、赵季平与民族交响乐《和平颂》
  
  赵季平受南京民乐团之邀,创作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题材的民乐作品。当时赵季平因妻子病重住院身心俱疲,但他觉得,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历史的惨烈一页,中国的作曲家有责任以此为题材,思考、创作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优秀音乐作品。经慎重考虑,赵季平接下了这个任务。
  
  此后,赵季平数次来南京为作曲搜集资料,到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座谈,看了大量历史资料,反复酝酿准备。
  
  一天下午,我作为该交响乐《和平颂》的历史顾问,被邀请到中山陵风景区的孙科住宅旧址,赵季平在此下榻和创作。那天下午,只有我在侃侃而谈,赵和其他人都在静静地听。在与其交流中,我提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古老金陵文化源远流长的象征和沧桑历史的见证,更是属于世界的一条大江。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后,大批难民和溃退的中国军人被驱赶到了城北的长江边被集体屠杀,无数尸体漂浮江面,许多受伤的同胞在波浪中挣扎,鲜血染红了滔滔江水……写南京大屠杀一定要把这段不能遗忘的苦难写进去!大江里流淌的,是南京人民的血泪,是国家的耻辱、民族的悲愤——
  
  我的提议撞开了作曲家的“灵感之门”。突然,赵季平一拍自己的大腿,站立起来,说了声“有了”!这部讲述南京历史和人类命运的气势恢宏的民族交响乐,就这样找到了“大江”这一意象系统和信息载体。
  
  《和平颂》酝酿3年,写了3个多月,是赵季平耗时最长的一部音乐作品。动笔后,赵季平每天都要写5个小时,整个创作过程感觉很好,十分畅快。他感觉创作过程也是心灵净化的过程。
  
  五、雕塑群荣获全国最高奖
  
  当人们到达位于南京市水西门大街418号遇难同胞纪念馆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雕塑广场,这里有中国雕塑院院长、中国美术馆馆长、南京大学吴为山教授主持创作的10组青铜雕塑。吴为山教授率领的团队为创作这些雕塑群历时两年,用铜近200吨,以凝固雕塑的形式,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情境,彰显了悲愤情感,震人心魄。
  
  2009年末,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委托,由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的“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在京揭晓,“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群”、“宋庆龄像”、南京的《雨花台烈士就义组雕》等60个城市雕塑项目获得“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其中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雕塑群“家破人亡”、“逃难”、“和平女神”被评入选,且名列“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后列第二。
  
  此次获奖作品,涵盖了新中国60年来各个历史时期城市雕塑的代表作品,分布于全国各大城市的公园、街道、广场、名胜古迹,不仅成为城市的文化景观,也早已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从一个侧面记录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足迹。遇难同胞纪念馆雕塑群能够获此殊荣,实属不易,在增加了该馆的艺术含金量的同时,也增强了历史文化的厚度和深度,成为在国际上广泛受到称赞的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及李慧独家供稿整理:顾敏

来源:扬子晚报网

作者:分享到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