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位于黄河中游,是人类文明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山西的文物工作又出现一些新情况新成绩,现就其中部分新情况在这里作一简介。
一、人类文明和华夏文明起源在山西有重大发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山西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的发现和研究上,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三大亮点,就像王儒林书记讲的“三个一”:一缕曙光、一堆圣火、一座都城。
一缕曙光——世纪曙猿:地处山西南部的垣曲盆地,是中国第三纪地层和哺乳类动物的发祥地。自1916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于此地发现了中国第一块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以来,科学家对这里的考证一直没有停止。1983年之后,尤其是1994年由中美科学家联合,在此地又相继发现了一些偶蹄类头骨化石、世纪曙猿下牙床和跗骨化石。研究认为,垣曲发现的世纪曙猿脚跗骨、下颌骨化石,在一系列性状上都显示出猴类、猿类以及人类的共同祖先演化的早期特征,是距今4500万年前的灵长类动物,被命名为世纪曙猿。
曙猿的意思即“类人猿亚目黎明时的曙光”,也就是人的远祖、世纪曙猿迎来了他们即将演化为人类、主宰这个世界的曙光。在此之前,世界上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曾发现于北非法尤姆,距今约3500万年。而垣曲世纪曙猿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据此可以说,人类和猿最早的祖先应该在中国、在山西。
一堆圣火——西候度遗址:西侯度遗址位于山西南部黄
河北岸的芮城县西候度村,是我国早期猿人阶段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的考古学家发现了西侯度遗址。其后至今,中外科学家和考古学家联合,对西侯度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又不断获得了石制品、烧骨和带有切痕的鹿角等文化遗物。尽管发现的石制品上的人工痕迹由于河流搬运埋藏而变的不很清晰,烧骨和带有切割的鹿角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它们发现的意义十分重大,他们打制的刮削器、砍斫器等已具备了人类制造石器的成份,遗址中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烧骨的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了距今180万年前。
一座都城——陶氏遗址:陶寺遗址位于山西南部的襄汾县,是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重点,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从1978年至今近40年来,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初步揭示出陶寺遗址是中国史前功能区划最完备的都城,由王宫,外郭城、下层贵族居住区、仓储区、王族墓地(王陵)、观象祭祀台、工官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区、庶民居住区构成,兴建与使用的时代为距今4300至4000年,表明当时的临汾陶寺已经形成一个早于夏王朝的政治权力中心。
陶氏遗址发现的集观象授时与祭天为一体的观象祭祀台,被认为是世界考古发现最早的同类建筑。扁壶上朱书陶文被认为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汉字。贵族墓葬出土的大量玉石钺,显示出王权在陶寺遗址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恢宏的王墓与众多的平民墓葬,以及贵族与平民在住宅位置、规模和地基处理技术上的差别,体现出陶寺遗址社会的金字塔式结构,部分学者认为这是阶级对立的表现。
一系列的考古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规模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都与尧都的历史记载相吻合。后世历史文献、当地民族志资料、地名甚至方言等,都共同指向尧都在晋南临汾一带。所以,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陶寺遗址很可能是尧的都城。虽然对于陶寺遗址一系列考古发现的性质和功能还无法下定论,但尧都正通过考古发掘研究,走出传说时代,逐渐向信史转变。
二、古建筑保护
山西现存各类古建筑多达28027处,是我国古建筑存量最多的省份,古建筑保护向来备受国内外广泛关注。在这里向各位记者朋友介绍三点:
一是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该工程是“十一五”时期国家文物保护重点工程,也是我国文物保护史上的一件大事。自2008年开工以来,国家共投入59535万元,用于我省南部4市35县的105处元代以前建筑本体的维修保护、保护规划编制、资料收集和模型制作以及竣工报告编制和附属文物的保护等。截止目前,已完成78处,其余27处项目正在实施,将于2015年底前基本完工。南部工程的实施,使我省也是我国古建筑遗存精华,得到了科学有效的整体保护,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古建筑保护和研究专业人才,推动了我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是古建筑保护理念的变化。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总结多年实践经验,我们注重在古建筑保护工作上实现三个转变,即:在保护理念上,由抢救性保护为主转向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重,使保护工作由被动逐步转向主动;在保护方法上,由单一的实体性保护转向以实体性保护为主兼顾数字化保护的方式,使传统保护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在保护资金筹措上,由单一的财政投入为主转向财政和社会力量多方投入的机制,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保护格局。
三是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我们对全省古建筑保护有一个基本规划:一是从今年开始到“十三五”末,全力筹资15亿元,用于235处国、省保木结构古建筑抢险维修,做到全覆盖。二是争取延伸到所有市、县保单位元代以前的古建筑,“十三五”期间也抢险维修到位。三是市、县两级要进一步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在古建筑保护上做到“三有三防”,即有人、有钱、有规划,防火、防盗、防破坏。
三、红色及抗战遗存保护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9月7日,山西省委、省政府在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隆重召开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
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红色和抗战遗存的密集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现有红色及抗战遗存3800余处,其中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14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734处,著名的如八路军总部旧址、百团大战遗址、平型关战役遗址、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等。近年来,中央和省财政安排了9623万元用于红色及抗战遗存的保护,如砖壁和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麻田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潞城北村八路军总部旧址等。2015年又投入1500万元,对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展陈进行了改造提升,7月1日已经对外开放,受到广大观众好评。
四、长城保护
前几天,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长城保护工作会议,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世界遗产长城保护的高度重视。
山西是长城资源大省,现存历代长城总长度1401.23千米。其中,明长城墙体470段,总长度896.53千米;明以前早期长城墙体298段,总长度504.7千米。近年来,国家和省政府先后投入7400余万元用于我省长城保护,组织开展了长城资源调查,全面掌握了长城的各项基础资料,开展长城重点段落保护标志的竖立,配备长城保护员131名,划定并公布了94段明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长城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注重发挥长城在旅游发展、城乡建设、民生改善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五、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
“十二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全国共有270处国保、省保集中连片传统村落列入国家文物局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和利用项目,我省有13个村名列其中,其中介休张壁村、沁水湘峪村、窦庄村列入首批试点项目。目前,国家文物局已投入9171万元用于试点村落的保护和整治,整个工程进展顺利。
六、可移动文物普查
我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启动以来,截止目前为止,全省共有233236件/套(1499325件)文物数据登录到普查平台上,已有76家文物收藏单位完成了本单位文物数据的登录工作。我省始终将普查工作的质量控制贯穿于全过程,普查工作质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多次受到国家文物局的表扬,并在全国普查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山西省文物局)
来源:黄河新闻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