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长治市市情概况
2015-09-10 17:13:28 字号: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与河南、河北两省接壤,平均海拔1000米,有“与天为党”之说,史称“上党”,1945年10月正式建市,是我党解放区设立最早的城市。全市辖13个县(市、区)和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132个乡镇、14个街道办事处,3454个行政村、125个社区居委,总面积13955平方公里,总人口338.8万。基本市情主要有六个特点:

  一是历史文化古城。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曾在我市“尝百草、得五谷、教民耕种”,实现了人类从游牧到定居、从渔猎到农耕的伟大转折,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历史。中华典籍中记载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羿射九日、愚公移山等传说均发端于长治,被誉为“中国神话故乡”。长治有3000多年文明史,殷商为古黎国,春秋为潞国,秦朝设上党郡,唐朝改为潞州,明嘉靖八年升为潞安府,增设长治县和平顺县,取“长治久安、平平顺顺”之意,长治的名字由此而来。全市有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189座,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强,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个,被誉为“古文化和古建筑博物馆”。

  二是著名革命老区。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在长治境内驻扎,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建立了太行、太岳革命根据地,部署和指挥了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沁源围困战等著名战役。八年抗战,当时仅百万人口的长治市就有46万人随军参战,17万人为国捐躯,12万人参加八路军,为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铸就了以“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太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调研时指出:“要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弘扬太行精神,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锤炼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先后涌现出著名全国劳模李顺达、全国唯一的一至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全国第一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赵雪芳、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段爱平、全国百名公安系统爱民模范申飞飞等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

  三是生态宜居城市。地处北纬36-37度“黄金人居带”,无霜期180天,年均降雨量600毫米,年均气温9.7℃;森林覆盖率30.9%,比全国、全省高9.3和12.9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7%,绿地率41%,人均公园绿地10平方米,我们美誉为“冬有三亚、夏有上党,避暑胜地、清凉之都”。主城区总体构架大致为“四个六”,即:建成区面积60多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60多万,东有约60平方公里的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有近60平方公里的漳泽湖和湿地,市区心脏地带还有20公里周长的环城水系,山、水、城相互辉映,浑然一体。长治是八百里太行最壮美的一段,集雄奇险峻于一身,境内有太行山大峡谷、天脊山、灵空山、仙堂山等众多以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为特征的自然风景区。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我市正在全力打造全国红色旅游、山水峡谷、神话故事和古建遗产优质文化品牌,建设全国一流的文化休闲旅游度假产业集聚区。

  四是晋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毗邻环渤海经济区、陇海经济带和中原城市群,有二广(二连浩特至广州)、青兰(青岛至兰州)、长安(长治至安阳)三条高速公路过境,长临(长治至临汾)、黎左(黎城至左权)高速公路正在建设,207、208国道纵贯南北,309国道横穿东西;太焦(太原至焦作)、邯长(邯郸至长治)铁路与国家大动脉京广、陇海铁路线相连,正在实施山西中南部铁路大通道和邯长邯济(邯郸至济南)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长治机场有通往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成都、太原、大同、海口、厦门等多条航线,是山西的重要航空港。

  五是工业基础较好。已探明的矿藏有40多种,其中煤炭地质储量906亿吨,探明储量294亿吨,铁矿石探明储量1亿吨左右。境内主要河流有海河流域的浊漳河、清漳河和黄河流域的沁河,有大中小型水库75座,其中大型水库有郊区的漳泽水库、襄垣县的后湾水库和武乡县的关河水库。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611立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多230立方米,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我国首条建成、世界唯一商业化运作的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起点位于我市长子县。全国第一桶钴基煤制合成油2008年底在长治诞生。依托丰富资源,全市形成了以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为基础,以现代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优质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为支撑,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六是有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近年来,我市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避暑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市、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市、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全国优秀民生改善典范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31.2亿元,同比增长5.1%,总量全省第二,增速全省第四;工业增加值完成737.5亿元,增长5.1%,总量全省第一,增速全省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45.65亿元,增长14.6%,总量全省第二,增速全省第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76.9亿元,增长12%,总量全省第六,增速全省第四;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36.33亿元,下降8.3%,总量全省第二,增速全省第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完成24565元,增长8.3%,总量全省第六,增速全省第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311元,增长11.7%,总量全省第三,增速全省第一;城镇新增就业4.3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3.75万人,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01%、100.8%;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2%。

  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56.6亿元,同比下降4.2%,总量全省第二,增速全省第八;工业增加值完成273.2亿元,下降12%,总量全省第二,增速全省第八;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8.7亿元,增长12.8%,总量全省第四,增速全省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7亿元,增长5.5%,总量全省第五,增速全省第三;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5.15亿元,下降32.95%,总量全省第四,增速全省第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12510元,增长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4728元,增长9.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2170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973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8%。

来源:黄河新闻网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