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治国理政新实践·上海篇)上海自贸区成立三年各项创新之举激活市场活力
2016-11-23 16:29:44 字号:

图说:上海自贸区以五十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四分之一的生产总值 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新民晚报记者 宋宁华

  上海自贸区三周年之际,昨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来到这里,第三次考察上海自贸区。

  3年前,上海自贸区在众人期盼中掀起“盖头”、开启中国深化改革的破冰之旅;如今,上海自贸区不辱使命,不当“政策洼地”,而是通过一项项制度创新筑就“改革高地”。在激发出巨大市场活力的同时,构建起一整套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并复制推广到全国,实现了“不当苗圃、要当试验田”的初心。

  便利化通关

  “猪鼻子”下岗

  33岁的茅晓峰,在海关一线卡口工作了7年多,对上海自贸区改革带来的变化,感触很深。

  在上海自贸区外高桥保税区海关七号门口,3年前,这里的卡口每天排着长队,因为汽车尾气厉害,工作人员们只好自己买来防尘面具戴上,大家戏称为“猪鼻子”。“如今,车辆过关速度越来越快,现在反而要加设减速带和限速安全警示牌,确保安全,‘猪鼻子’也下岗了。”茅晓峰笑着说。

  这样的变化源于自贸区不断升级的通关等便利化政策。自贸区成立3年以来,仅海关的改革就一项接着一项,先入区后报关、智能化卡口、单证无纸化、分送集报……这些改革福利的不断落地,大大提高了企业的通关速度,让企业降低了成本,更赢得了商机。

  上汽通用参与上海海关推出的汇总征税改革后,税款备付资金由月均1亿元降到2000万元,月均盘活资金8000万,月均节省利息2万元,通关效率提高50%以上。据统计,自贸区通关制度改革后,一线进境货物入区通关时间平均缩短2到3天、成本平均降低10%;一线实际进、出境平均通关时间较上海关区平均通关时间缩短78.5%和31.7%。

  制度吸引力

  市场说了算

  制度创新有没有吸引力,市场最有发言权。

  上海自贸区成立伊始,许多人按照习惯思维赶来打听,“有什么优惠政策吗?”得到的答案多少让他们有些失望。在外高桥基隆路排队登记注册企业的人群中,开始时曾出现“墙里开花墙内香”的情况,新设企业中资比例大大高于外资比例。

  但随着自贸区负面清单、金融体制创新、证照分离等改革措施一项项落地,这种局面明显发生变化。

  从上海自贸区第二年开始,外资企业进入的步伐明显加快。如今,中国第一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第一家合资道路运输公司、第一家独资游艇设计公司、第一家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第一家独资医疗机构都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落地。许多企业表示,得益于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得以在这块改革的试验田里大展宏图。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宋宁华

编辑:李柯影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