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周王庙镇河长制公示牌:河长职责为切实履行日常管理职责,协调推进河道的综合治理及河道日常保洁清淤维护养护工作等等。
经过多年持久治理,横幅港水质重回Ⅲ类。
如今的洛塘河已经变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水上“海宁大道”,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健身、纳凉的重要去处。
红网海宁5月19日讯(特派记者 廖秋萍)原来,戴着“三河”的臭帽子,现在村民不约而同下水畅游,重拾儿时乐趣;原来,水不清澈了,臭气熏天,现在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水上“海宁大道”……这是如何转变的?5月19日,“大美潮乡”全国网络媒体海宁行采访团先后来到海宁市周王庙镇长春村横幅港以及海宁市“母亲河”——洛塘河,看海宁市河道治理成效,对“五水共治”工作相关情况进行了解。
横幅港,横亘在海宁市周王庙镇长春村中部,绵延1160米,滋润着沿岸150户人家,一直以来都是村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托。
“河道之前脏乱不堪,为村民所厌恶,戴上了‘三河’的臭帽子。清澈的河水被染成多种颜色,红色、黑色、绿色……臭气熏天。”周王庙镇长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6年开始整治以来,横幅港水质重回Ⅲ类,清清河水‘挑逗’着大家炽热的心,一个个村民不约而同下水畅游,重拾儿时乐趣。横幅港治理的成果重塑了村民的水乡梦,村里的一批老党员自发组织成立监督队,守护着记忆中的河流。”
离开横幅港,采访团一行来到洛塘河。洛塘河,全长27.3公里,素有海宁“母亲河”之称,是海宁“六横九纵”的主干引排水河道之一,也是海宁市“五水共治”的示范样板河道。沿着河边生态绿(步)道行走,微风习习,河水清澈见底,十分惬意。2011年以来,海宁市把水环境治理列为“一号工程”,率先推行“河长制”,启动“洛塘河”为主的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先后实施了污水截污纳管、落后产能淘汰、养殖退养转产、河道清淤疏浚等综合措施。并从2014年开始实施河道禁航,改造航道,全面维护治理成果。同时,为营造人水共处、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以水乡风貌现代体现风格,实施生态绿道建设工程。目前,洛塘河绿道将全线14公里全部打通,两岸成为“一步一景”的巨大风景带,市民可从市区沿河散步赏景到斜桥。
横幅港和洛塘河都只是海宁市河道治理的一个缩影。自2011年海宁市率先主动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经过六年的努力与实践,不断探索“治水”与人文、科学、信息、市场等优势结合,创建了“互联网+”水环境治理的新技术、新机制和新模式,努力打造全民治水新格局,走出了一条“智慧治水、全民参与”的新路,为实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海宁,发展“两山”理念构筑起了十三五治水新样板。
来源:红网
作者:廖秋萍
编辑:陈雪骅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