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365天随时待命 青岛海上救援队成立3年营救数百人
2018-02-21 14:56:49 字号:

  【网络媒体走转改】365天随时待命青岛“海上救援队”成立3年营救数百人

  央广网青岛2月21日消息(记者孙冰洁)东至崂山流清河,西至西海岸新区金沙滩,约50公里的沿海一线是青岛的黄金海岸带,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而在看似平静的海面下,也隐藏着重重危机:游人落水、船只触礁、江豚搁浅……

  2015年,青岛成立了首支由官方与民间力量共同组成的“海上救援队”,主要负责前海一线的救援工作,3年间,这支365天随时待命的队伍,共挽救了数百名落水者的性命。

  24小时待命,全年无休

海上救援队队员在海中巡视

  春节期间的青岛,依旧寒冷,从栈桥景区到崂山的漫长海岸线上,浮冰尚未消融,已有成群的海鸥在海边飞舞觅食,吸引了大批来此观光的游客喂食、拍照。

  每当此时,在栈桥一带蹲点的安红利都格外紧张。“冬天风大,有的游客初来乍到,站在礁石上拍照,一不小心就容易落水。”

  安红利的正式工作是青岛金山旅游公司的一名快艇驾驶员,主要负责搭载游客在海上观光;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青岛海上救援队的一名老队员,只要海上出现险情:有人落水或突发情况,他便和队友迅速驾驶快艇出发,在几分钟内赶到出事海域,进行营救。

  年近六十的安红利常年在海边风吹日晒,皮肤黝黑,但身形健硕,仍可以随时下水救援。今年春节他仅仅休息了两天,大年初二一早,就从家中出了门,来到位于栈桥景区的金山旅游公司快艇停靠点,与同在岸上等活儿的同事一起,把快艇上的各个零部件逐个检查一番,确保没有问题后,安红利背着手在沿岸的堤坝上一边巡视、一边等待来自边防派出所的命令。

  同时,在与栈桥相距仅两公里的八大峡边防派出所内,队长徐平正守在电话前,只要报警电话一响,他将立即通知离事发地最近的救援队员,赶往现场。

  海上救援,第一要快

海上救援队队员在海中巡视

  “快,是救援的第一要素。”徐平对记者说。

  此前,只有4名主力队员的八大峡边防支队长期受警力不足所困,无法承担青岛前海一线的所有救援任务。直到2015年5月,青岛边防派出所联合青岛市红十字会、金山海上旅游公司等社会力量,正式组建青岛首支政府与民间联合组成的公益海上救援队,情况才逐渐改善。

  台风避险、船舶搁浅、轮机停摆、船舱漏水、游人溺水等是近海救援的主要任务。

  救援,就是和时间赛跑。为了尽可能靠近需要救助的人,海上救援队已经形成了一套动态的值班待命制度。“栈桥、第一、第二海水浴场、崂山石老人……每一个景点都有我们的队员分布。”徐平指着挂在墙上的青岛地图上标记的密密麻麻的圈圈,告诉记者。

  去年4月10日上午11时20分,在栈桥上做小生意的小张发现有人跳海,立即报警,八大峡边防派出所迅速调配在栈桥的海上救援队员,随后王学多、田刚、刘亮等四人马上驾驶快艇,第一时间赶往栈桥回澜阁西侧出事水域,将跳海老人救上岸,并通知120将老人送往医院,成功完成了救援任务。 这样的情况在田刚记忆中有很多,他告诉记者:“我平时主要在码头上工作,工作中时常会遇到有人跳海、被海水围困礁石等突发情况,只要我们得到消息,都会第一时间利用公司的水上摩托、快艇等设备参与救援,节省了很多时间。”

  最危险的事

  “快艇靠近目的地停稳,扔出救生绳,迅速将落水者拉上岸,心肺复苏,一次、两次……”每隔一段时间,海上救援队的队员们就要进行一次培训。23岁的杨乐(化名)是目前救援队中年龄最小的一名队员,入队之前,他对海上救援队的所有想象来自一部美国电影,“威风凛凛,所向披靡。”加入之后,他发现自己想象的还是过于浪漫了。“一艘最多搭载4人的快艇、救生衣、救生圈、救生锁,就是队员的出海所有装备。”杨乐说。

  与此同时,救援任务却在逐年增加,2015年救援队刚成立时,救援人数为11人;2016年,数字上升到39人,而到了刚过去的2017年,这个数字变成了53人。与之同样上升的是加入救援队的队员数量,从最开始的几十人,增加至如今的上百人。

海上救援队队员在海中巡视

  每次救援下来,安红利最大的愿望,不是成功救上多少人,而是参与救援的兄弟都能平安归来。

  作为救援队年龄最大的老队员,安红利从三十多年前就开始自发参与民间公益救援。在跟大海搏击的30余年里,见惯了生死,救过的人自己都数不过来,当然,他也不止一次跟死神擦肩而过。

  海上救援,最怕风浪。七八月份是青岛的台风季,风浪最高时能达到2米,也是青岛海上救援任务最集中的季节。2015年夏天,安红利在栈桥载客时,突然遇到一对爷孙先后被风浪冲到了海里,立即发动快艇前往救援,不料螺旋桨撞到礁石,整个船完全翻转,“根本动弹不了,完全卡在那。”而同时,掉入海中的爷爷和孙子眼看着就要被风浪卷走,加上海雾笼罩,看不到人影。安红利顾不上眼前的快艇,拿着救生衣就跳入海中,将孩子、大人先后托举到海边,王宗亮已经筋疲力尽,所幸前来增援的队友及时赶到,才没有生命危险。

  类似的情况队友郭友忠也遇到一回,作为救援队的资深队员,2016年八大关景区一带有人落水,接到命令后,正在附近的郭友忠拴着绳索就下了水,一步步向被困者走去,“其实被困者离岸边并不远,但因为海水涨潮,他怎么劝都不肯自己走过来,只能我去接应。”彼时郭友忠刚做完手术不久,伤口尚未完全愈合,硬是一步步漫过海水将被困者带回来安全地带。

  此外,北方海域最艰难的救援在冬季。冬季零下5度的黄海,一个等待救援的人顶多二十分钟就会失去知觉。

  徐平告诉记者,曾经有一次他参与水下搜救。虽然潜水服防水、保温,但袖口、头部的连接处还是经常灌水。“手很快就冻麻了,但下水一次不容易,总想多坚持一会,上岸后腿已经完全没有知觉。”

  经过这些事件,队员们也逐渐摸索出了经验,白天救援时,最少派两艘船,每艘船必须配备两人;夜间救援则是四艘,以防在海中迷航。徐平告诉记者,用这种方法,到目前为止,队员们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了接到的所有救援任务。

  一个都不能少

  安红利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上面字迹工整地记着每一名被营救者的姓名和联系方式。他告诉记者,“这个是确保我们营救的每一个人都是真实的,可以联系到。”

  去年一年,海上救援队成功救援的人员数量为53人,此外,还有5名报警时已失联。

  “失联的是最难搜救的,有的可能是意外,还有的可能是自杀,往往发现时已经死亡。”队员田刚说。

  按照规定,海上风力超过七级时是不能打捞的,但有时只能硬上。田刚告诉记者讲,一次救援一名失联者:风力超过七级,海雾能见度极低,下海救援相当危险。“但当时失联者的弟弟情绪非常激动,坚持要我们下海搜救,我们根本安抚不住,只得下海开始搜救,后来他家属情绪慢慢平复,我们才及时停止,等天晴一点继续开展。”

  按照队员们的经验,一般海上落水失联者的搜救气在3-5天,田刚经历的最漫长的一次搜救失联者行动持续了5天,一名大学生与父亲在海上游泳时失联,等父亲发现前来报警时,海面上早已不见踪影。救援队几乎出动了所有的60艘潜艇,日夜搜救,第五天,随着潮汐起落,终于在失联附近海域发现死者。

  “只要有一丝希望,救捞人就会拼尽全力,要有一个交待,不管是遇难者,还是动物。”他说。

  去年5月,一条江豚搁浅在八大关附近海域,被发现时几乎已经没了呼吸。“重量太大,我们先往它身上一点点泼水,最后找了四五名队员才把它弄回海里,有名队员手都受伤了。”徐平说。

  受困者者被救上来的那一刻,是队员们最开心的时刻。这种时刻,安红利通常会打开包里的笔记本,一笔一划地记下被解救者的名字,翻阅这些名字的瞬间, “大家所有的压抑、辛苦,感觉都是值得的。”他说。

来源:央广网

作者:孙冰洁

编辑:郑珂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