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腹地,陕西省石泉县奎星村,由贫困户入股建成的奎星养牛场在滴滴答答的雨声中迎来了第46头小牛犊。养牛场的工作人员围在牛犊旁边,商量过后给它起名为“春妞”,期望养牛场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
养牛场从办起来到有起色,总是少不了那个冲在最前面的身影:养牛场忙不过来,他就顶着烈日和村民一起割牛草、铲牛粪,双手磨出了泡;为了抢救生病的母牛,他冒着大雪独自开车翻山越岭去买药,却不慎滑进山沟;第一批牛出栏,他动员妻子陪同养牛场工作人员一起去长沙卖牛……在奎星村扶贫的3年多时间里,石泉县纪委常委、县监委委员吴昌权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奎星人,为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忙碌着。
“路一通啥都通,贫困户脱贫有希望了!”
奎星村距县城40多公里,中间还有汉江阻隔,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诸多因素,全村292户919人中,贫困户就有100户284人。2015年12月26日,在成为奎星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长的第二天,吴昌权就带着铺盖被褥、锅碗瓢盆住进了村里。来不及休息,他便一头扎进深山开始走访。
娃娃们早上五点多就要摸黑起床,拿着手电筒翻山过河去上学,一个来回两个多小时;村民生病了全靠扛,实在扛不过去,只能绑在椅子或门板上抬出去找医生;化肥要用背篓一袋一袋地往地里背,没有劳力的村民只能望山兴叹;村民自己出钱出力挖了三尺宽的一截路,雨水冲刷后多处垮塌……走访中,吴昌权发现山路难行让村民吃尽了苦头。
为了打通山路,吴昌权白天爬山下沟查看地形,晚上挨家挨户做动员。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修路方案确定了,很多村民也自发投工投劳,义务加入修路队伍。经过几个月的奋战,终于建成了一条3公里长的通组公路。
3年来,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奎星村新建通组水泥路4条7公里、便民桥1座、产业路2公里,拓展1公里6.5米宽的通村路,不但解决了山路难行的问题,更增强了村民依靠发展产业脱贫的信心。
六组的贫困户孙绍员对此感受颇深。公路没修通之前,干什么都不方便,孙绍员只能外出打零工,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路修好之后,化肥、饲料等农用物资能直接拉到家门口,很方便。在吴昌权的帮扶下,孙绍员盖起了标准化猪圈和鸡舍,种植了9亩特色果园和2亩桑园,去年全家顺利脱贫。像孙绍员这样自己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的,全村已有50余户。
“路一通啥都通,贫困户脱贫有希望了!”看到村里可喜的变化,奎星村村委会主任黄德银高兴地说。
“不仅要让贫困户脱贫,还得把荒山变成花果山。”
如何帮助村民精准脱贫稳定致富,一直是吴昌权思考的问题。在村里走访时,他发现村民有养牛的基础,于是在村民大会上提出,以贫困户为主体建立良种牛养殖场。
“你让我们贷款入股,万一亏了怎么办?”“养那么多牛,往哪里卖?”“如果规模养殖,牛病了怎么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建养牛场,首先要解决启动资金的问题,而一些贫困户担心风险大,不愿意贷款入股。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2016年3月,吴昌权开着私家车,拉着几名村干部到外地考察肉牛养殖项目。饿了就吃碗泡面,累了就找最便宜的旅馆……两个月后,在吴昌权的劝说和村干部的动员下,39户贫困户相继入股养牛场。9月28日,克服种种困难,90头西门塔尔肉牛终于运到了养牛场。
3头牛因“运输热”死亡,还有好多牛的情况不容乐观,吴昌权赶紧联系县畜牧中心的兽医给牛看病,并多次往返县城买药送药,让这些牛度过了最难熬的风险期。养牛场资金紧张,牛饲料快没了,工人也等着发工资……在运营的前期,各种各样的困难接踵而至。吴昌权一一想办法解决,自己的头发也白了不少。
在多方的帮助和大家的努力下,2018年1月,养牛场的第一批育肥牛即将出栏。为确保养牛场的效益最大化,吴昌权和入股的贫困户决定把牛拉到长沙的活牛市场去卖。2月4日,19头育肥牛成功装车。次日,时值石泉县监察委员会挂牌成立,吴昌权需要参加选举和相关会议,不能前往。他一再叮嘱负责跟车的养牛场工作人员注意安全,同时动员妻子赶往长沙,帮助一起卖牛。最终这批牛顺利卖出了27万元的好价钱。
在吴昌权的努力下,奎星村养牛场一点点发展起来,成为入股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收入来源。现在,养牛场长期聘用贫困户5名,阶段性用工500余人次,年支付各类工资及草料款2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200人以上。养牛场被评为市级贫困残疾人帮扶基地和县级贫困劳动力就业基地,成为石泉县产业扶贫的样板。
在扶贫过程中,吴昌权发现当地村民田里秸秆大多都用来烧水做饭,甚至个别人就地偷偷焚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于是他和养牛场工作人员决定削减从外地采购的饲料数量,优先回收村民田里的农作物秸秆。贫困户赵良田说,仅卖秸秆每年就能增收2000多元。此后,吴昌权组织村民利用各自家里的荒地和闲地,种植青储玉米300多亩作为饲料,不但提高土地利用率、绿了山地,还给村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
“不仅要让贫困户脱贫,还得把荒山变成花果山。”吴昌权介绍,奎星村有耕地1300余亩,但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耕地撂荒情况特别严重。为此,他深入研究土地流转、产业奖补等政策,组织40多户贫困户盘活了奎星村连片荒地,栽种了832亩的核桃、雪李、拐枣等,原先的荒地已然成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良田。
“吴队长是个热心肠的人,总是为大家着想!”
虽然驻村之前没跟村民打过交道,但从进村的那一天起,吴昌权就认定了,奎星村不管谁家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要第一时间上门去解决。
村民谢先志多年前在外务工时失去了双腿,一家四口生活困难,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为了寻求生计,谢先志带着妻女在县城打零工,勉强度日,老母亲则独自一人留在老家。得知这种情况,吴昌权经常去看望谢先志的母亲。有一次,吴昌权发现老人蓬头垢面,脸色很不好,一问才知道老人病了几天了,没钱看病。吴昌权立即联系村医给老人看病医治,避免了病情的恶化。
为了解决谢先志家的问题,吴昌权帮他办理了贴息贷款入股村养牛场,又在县城帮谢先志的妻子找了份工作。2017年村上发展果园时,吴昌权又帮谢先志请了劳力,在他家仅有的2亩地栽上李子树……正是一点一滴的真情付出,让谢先志一家人从“熬日子”变为“过日子”。如今,谢先志在县城购置了新房,并把老母亲接到身边照顾。
徐德香的养老金没拨到位,吴昌权多次到镇里和县上帮忙咨询,最终落实到位;代仲山年纪大了没法拉化肥回家,他骑摩托车来回送了4趟;谭少友家有急事需要钱,他取出刚领的工资先救急……在采访吴昌权的期间,还不时有村民打电话找他帮忙。
奎星村每一户贫困户的情况,吴昌权的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谁家养了几头猪、种了几块地,他都是“一口清”。用贫困户的话说,“吴队长是个热心肠的人,总是为大家着想,比自家人还亲。”
为了帮助贫困户,吴昌权多次遇到险情。2018年1月,大雪封山,养牛场的2头母牛患病急需药物,吴昌权一个人冒着危险开车送药,由于路面结冰严重,车辆滑进山沟,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病牛,待药送到养牛场后,才联系拖车处理自己的车辆。
扶贫这几年,吴昌权把精力都用在了帮扶贫困群众上。3年来的辛苦操劳没有白费,目前奎星村已经有32户贫困户脱贫,贫困人口由原来的284人减少到150人,全村85户住房无保障的贫困户有了安全住房。
2018年4月,单位主要领导考虑到吴昌权的实际情况,问是否需要由其他同志替换他驻村。“做事就要善始善终,在脱贫攻坚战中,绝不能落下一个人。”吴昌权选择了坚守,因为只有奎星村的贫困户全部脱贫,他才能放下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灵娜 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叱骁峰 通讯员 孟立平)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彭笑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