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习主席飞赴比什凯克!这里与“丝绸之路”特有缘!
2019-06-13 08:13:43 字号:

习主席飞赴比什凯克!这里与“丝绸之路”特有缘!

新华社比什凯克6月12日电  北京时间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这是他时隔近6年再次造访这座城市。

比什凯克玛纳斯国际机场开往市区的公路上,以多种文字标注的上合组织比什凯克峰会横幅已经挂起。(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习近平主席将对吉尔吉斯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

远眺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走进比什凯克,你会发现,这个城市既有浓郁的中亚特色,又总能遇见中国元素。

比什凯克市中心的奥什巴扎。(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比什凯克市中心的新华书店里,中文书籍摆放在醒目位置。(新华社记者 高洁 摄)

在这里,有人因为一本书而了解中国,有人因为一门语言而热爱中国,也有人因为一条路而感念中国。

正如习近平主席行前在吉尔吉斯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所说,“中吉友好合作事业正如仲夏时节的山川草原,充满生机和活力”。

书店里的中国经验

在比什凯克市中心,总统府附近有一家书店,门脸看似平平无奇,走进去却发现别有洞天。

位于比什凯克市中心的新华书店。(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你们好,有什么可以帮助你们的吗?”店员阿肯木热情地用普通话招呼记者。听记者自报家门说出“新华社”三个字,阿肯木立即笑着说,“这里是新华书店,我们还是‘本家’呢!”

阿肯木本科和硕士都读的是中文专业,用中文聊起来毫无障碍。

他介绍说,很多当地人来买书是因为通过影视作品了解中国已经远远不够满足需求,他们更渴望对中国历史、文化、艺术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除了汉语学习教材,有关中国书画、茶艺等方面的书籍也卖得不错。“中国对于他们,不再只是李小龙、成龙这些功夫明星符号。”

阿肯木还秀起了自己的功夫茶技,动作有板有眼。(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中俄文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身为这本著作的热心读者,阿肯木说:“习近平主席在书里分享了中国发展经验,有很多关于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的思想和主张,比如‘一带一路’,对吉尔吉斯斯坦来说,这是发展的好机会,我们从中受益良多。”

阿肯木说,他喜欢从经济、文化、政治著作中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新华社记者 郑晓奕 摄)

阿肯木说:“这几天比什凯克最大的新闻就是习近平主席的国事访问和上合峰会,希望习近平主席这次来访能给两国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给我们国家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李白诗篇里的中国

中吉人文交往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特别提到,“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绚丽诗篇在两国家喻户晓、广为传诵”。

如今,“汉语热”在吉尔吉斯斯坦持续升温。从中学到大学,比什凯克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汉语课程,都会教李白和他的诗。

吉尔吉斯斯坦开设有4所孔子学院和21个孔子课堂。仅在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接受汉语教育和培训的学生就超过7000人。不少人都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字。

图为比什凯克人文大学。(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王纯是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一名高龄学生,今年64岁,学习汉语已有4个月,说她是“真爱粉”一点不为过。

授课老师刘晓玲说,老人的学习精神特别让人感动。王纯家离学校很远,得花上一个多小时,坐20多站公交车。“从学期第一天到结束,老人风雨无阻,每天按时上课。在校大学生都未必能坚持,一个花甲老人却有如此毅力。”

王纯告诉记者:“我还想去中国旅行,去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看一看。”(新华社记者 王海权 摄)

王纯说:“我喜欢汉语,喜欢中国。等自己学得差不多了,我再教给我的孙子孙女们,让他们也可以感受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美。”

小薇是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本土老师,不仅教授学生汉语,还会向学生推荐中国的诗歌、书法、戏曲等。“让学生们感受中华文化的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能更好地理解汉语、学习汉语。”

小薇还给我们来了段黄梅戏《女驸马》,字正腔圆,韵味十足,一起来听听吧。

像这样的“高段位”中国文化爱好者,在比什凯克还有不少。

在孔子学院文化活动室,6名吉尔吉斯斯坦学生表演了一段剑舞,动作行云流水、干净利落。(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2016年,原是新疆大学武术队教练的祁燕来到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任教。得知学生们最喜欢看中国功夫电影,她暗下决心,要在教授汉语的同时把中国武术发扬光大。

三年来,从长拳、太极拳到剑术,她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向一批又一批学生传授中国功夫。他们不仅在“汉语桥”等许多比赛中屡有斩获,还在各类文艺表演中收获了当地民众的点赞和喜爱。

祁燕与舞剑学生合影。(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不仅能说汉语,更能热爱中国文化。希望他们能用所学知识,做中吉友好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祁燕说。

祁燕的学生们用中文写下期待。(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丝绸之路”上的中国朋友

不来打前站还真不知道,比什凯克与“丝绸之路”特有缘!

比什凯克市中心的阿拉套广场上,得知记者来自中国,比什凯克市民热情打招呼。(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日别克-若雷大街是比什凯克城北的一条主干道。在吉尔吉斯语里,“日别克-若雷”的意思就是“丝绸之路”。近几年来,正是在中国建设者的帮助下,这条“丝绸之路”焕发新生。

日别克-若雷大街上,阿尔曼为中国建设者点赞。(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一说到中国,司机阿尔曼的话匣子可就关不上了。

“中国人在比什凯克修的路可不止这一条。我们这里没有地铁,出行都靠地面交通,道路好坏实在太重要了。以前这条街的路面破损很严重,中国人来了没多久就帮我们修好了。双车道拓宽成了三车道,路不堵了,车跑得也快了,感谢中国朋友!”

不只是路。“看见那辆蓝白色的公交车了吗?又大又宽敞。‘中国制造’就意味着质量保证。”

行驶在比什凯克城市干道上的宇通公交车。(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整个比什凯克市政路网改造离不开中国建设者。中国路桥吉尔吉斯斯坦办事处总经理助理张鑫介绍说,包括南北交通干道玛纳斯大街在内,他们已经完成了对当地66条街道的修复和拓宽,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出行条件。

他说:“热情的居民会拿出自家的抓饭、新鲜的水果送给施工工人,为‘中国速度’点赞。”

这座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亚重镇,见证了中国与中亚人民互通有无、文明互鉴,见证了中吉这对“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更期待未来中国与中亚、世界携手共建更多宽广的“路”。

习近平主席的比什凯克时间就要开启,一起期待吧。

来源:新华社

编辑:黄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