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雨晴,潮平两岸,维多利亚港映像如画,浪漫依然。入夜,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陆续点亮,“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二周年”的霓虹灯闪烁起来,水的世界、灯的海洋,投射出一派繁荣景象。
回归纪念日到了。香港各界举办的400多场庆祝活动渐次展开,购物节、音乐节、歌舞晚会应接不暇,市民们在社交平台上共享资讯、彼此呼应,相约一年中的盛会。“每年至此,我都会梳理过去一年的发展,鼓励自己走得更扎实。”香港希德律师行法务总监刘洋说。
有人回顾,有人展望。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在个人网志中表示,创新及科技浪潮席卷全球,带来机遇和挑战,“让我们一起向前看,向前走,努力建设香港”。
梦从心中扩展,梦在脚下延伸。2018年11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港澳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说:“全体中华儿女要同心协力、坚忍不拔,风雨无阻、勇往直前,矢志实现我们的目标。”回归祖国的22年,香港有努力,香港同胞有获得。
“前面风景,都可以入怀”
联通大湾区
“莲塘(香园围)口岸粤港商务车‘两地牌’指标申领计划正式启动。”6月12日,广东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宣布。继皇岗口岸、文锦渡口岸、深圳湾口岸、沙头角口岸后,香港与深圳东、惠州及粤东地区的又一条快捷跨境通道呼之欲出。
“太好了,这真真正正是发生在家门口的好消息。”新界北区居民陈先生说,“深圳更近了,内地更近了,商机更近了。”
基建联通,民心相通。跨越地理线,香港与祖国发展的脉搏同跃动。时空距离大幅缩短,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布局成型,借助跨境基建项目迈进崭新里程,香港参与大湾区发展,正由“联系人”转为更积极的“参与者”。
一年来的变化很多,一年来的成就很大。2018年9月,随着第一辆广深港高铁“动感号”列车疾驰驶出西九龙站,香港26公里长的高速铁路线正式与国家2.5万公里的高铁网络对接。在家门口乘搭高铁游赏祖国秀美山河,香港市民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脉络打通,全速前行。短短一个月后,“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宣布通车,碧波涛涛的伶仃洋上,国之重器飞架三地。与港珠澳大桥隔海相望,第三跑道的建设如火如荼。在香港面前铺开的,已是更宽广的前路。
“丰年结硕果!”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感慨道,得益于基建工程的推进,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提速增效。
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力起跑。2019年2月,中央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香港各界盼之已久,行动迅捷,手持美丽蓝图奔赴梦想之旅。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正在为香港拓展出新路向、新空间、新动力和新的希望与未来。
角色吃重,作用重要,作为大湾区建设的核心引擎之一,香港凸显其“主场”及“主角”地位。2018年9月,国家科技部与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强创新科技合作的安排》;11月,中国科学院同意在香港建立两个科创平台;2019年2月,《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间航空运输安排》下新增多式联运安排,方便粤港澳乘客以同一张客票自行搭配海、陆、空组合行程;4月,香港交易所修改上市规则,鼓励大湾区内的新兴生物科技类公司赴港融资。
战略落地,格局打开,国际金融、贸易、航运及创新科技等数大中心同步发展。香港乘势而上,社会各方面的创新创造活力正被激发。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说:“我们干劲十足!”
通过“青年发展基金”,特区政府为创业青年领航引路;集各自所长培育青年科创人才,香港理工大学与深圳大学共同成立“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粤港澳大湾区文创科技联盟”“粤港澳超算子联盟”“粤港澳大湾区智库联盟”或已启动或正筹备……才智汇聚,大湾区建设一日千里。
奋斗的人生最精彩,大湾区建设奏响了更多香港青年的圆梦曲。陈贤翰到广州天河区发展,短短一年内公司规模翻了数番;郭炜强到深圳前海发展,短短两年内公司估值过亿。“我们设计自己的家园,角色不同演好自己的未来”,一曲大湾区之歌《共同家园》唱出心境与前景:“让我们一起牵手追寻一个梦”“前面风景,都可以入怀”。
“港青也有‘中国梦’”
融入新时代
“‘港人港税’政策落地,这下我可安心工作了!”在佛山工作近5年的香港设计师李菁菁兴奋不已,“今年省下几万块,离自己开店的梦想又近一步。”
6月22日,“港人港税”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珠三角9市全面实行,符合条件的香港同胞在大湾区内所缴个税超过15%的部分,可由政府给予财政补贴;缴税范围大幅缩小、居住天数友情操作,惠港福利直送进香港同胞的“银包”。
表达祝福、体现支持、谋划未来,香港始终牵动着祖国的心。为了香港同胞的福祉,中央关怀备至。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步稳蹄疾。
这一年,又一大批便利港澳同胞在内地学习、就业、生活的政策措施集中推出:发放“居住证”、在港可开立大湾区银行账户、开放大湾区事业单位招聘名额、可在内地缴纳住房公积金、同享就业创业补贴、科研经费“过河”使用、“跨境一锁计划”……一体同胞,一样待遇,一起生活与奋斗。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新年伊始,已考取注册工程师牌照的香港青年陈逸豪过完30岁生日,便背起行囊奔赴上海的新岗位,“港青也有‘中国梦’,现在就是努力奋斗的最好时代。”
2018年底,内地与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的《货物贸易协议》,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推动CEPA升级的目标提前完成。2019年4月,中央推出5项措施,进一步便利香港电影及电影从业员进入内地市场。人在流动,制度在衔接,腹心相照、枝附叶连,两地协奏越加高亢轻快。
政策福利不断南下,北上逐梦人络绎不绝。这一年,两地同胞有了更多拥抱。
7万余名香港青年走进内地,实习、考察、交流,收获满满;数千人走进香港中联办,社会各界人士感受“门常开、人常在、事常办”的中央驻港机构风采;3万人走进驻港部队军营,被驻港部队英姿“实力圈粉”;全港164所中小学2.85万人参加外交部驻港公署举办的“外交知识竞赛”,展示“外交发言人”风采……
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市民有行动,香港有作为。过去一年,由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等发起的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正式成立,筹集扶贫资金1亿元人民币,支援四川南江建设。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上,香港自领任务、不愿缺位,有力驰援、没有缺位。
改革开放4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香港同胞同样自发自觉开展各种纪念活动。不忘历史屈辱、弘扬爱国精神,穿越历史风云、读懂国家成长,感受时代使命、担当青春责任,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香港同胞感受着新时代的馈赠,践行着新时代的使命。
“天公地道,有理有据”
坚定护法治
6月29日中午,培侨中学老师穆家骏在社交平台留言说:“上午与学生参与‘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认识宪法、基本法与法治同行’全港中学校际问答准决赛,成功以小组第二名出线,继续准备下午的决赛。教学相长,我一边观赛,一边继续学习基本法。”
6月第二个周末,屯门市广场内人头攒动。不少市民带子女漫步于《宪法》与《基本法》巡回展览摊位,通过互动剧场或手工游戏,加深对法治的认识。
法治是香港社会的核心价值,激浊扬清、守护法治,是香港社会最大的公约数。市民们有共识,特区政府有担当。
林郑月娥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上重申,坚守“一国”原则,对任何鼓吹“港独”、危害国家主权和安全的行为绝不容忍,将无畏无惧地依法应对,以维护国家及香港的利益。
按照同“一国两制”相适应的要求,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提高管治能力和水平,香港特区知行合一。
2018年9月,特区政府正式禁止“香港民族党”运作。保安局局长李家超会见传媒时直斥“香港民族党”的纲领与行动是在实践“港独”,明显危害国家安全,必须予以取缔。“天公地道,有理有据!”决定一经刊宪,香港社会各界纷纷叫好。
法治不存,发展难继。历经搜证、检控,4月初,曾发起非法“占中”的香港大学副教授戴耀廷、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陈健民、牧师朱耀明等9人被法院裁决罪成。在西九龙裁判法院法官陈仲衡颁下的长达268页的判词中,“违法达义”的谬误已不堪一击。“港独”没有空间,法治不容挑战。公义降临,守法市民对香港的明天更添信心。
终审法院首席法官马道立4月份获颁香港大学名誉博士时说,“尊重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还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不仅须考虑个人的权利,还要考虑社会其他成员的权利,以至整个社会的利益”。捍卫法治精神,是每一个香港人的责任。
“维护国家安全,特区没有特殊。”4月15日,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研讨会上,林郑月娥严正表示,香港特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有责任维护国家安全,这也与香港本身利益完全一致。香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强调,没有国家安全,就不可能有港人的民生安宁、香港的繁荣稳定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家国一体,爱国爱港的主流民意汇聚起来,便是世间最动人的场景。5月初,一场别开生面的“国歌快闪”活动在香港上演。身着校服的学生、年近九旬的老战士、政商演艺界名人、外籍人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肤色的香港市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共同唱响激动人心的《义勇军进行曲》。一曲终了,伫立的人群热泪盈眶。
人心回归,久久为功。香港回归祖国22年来,国旗、区旗每天清晨8点在金紫荆广场升起,无数人专程赶来、感动而归,在记忆中留下最美好的时刻。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倾情为民生
“少年希望快乐成长,青年希望施展才能,壮年希望事业有成,长者希望安度晚年”,牢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这句嘱托,特区政府以人为本、纾困解难,对民生工作倾心倾力。2018年,特区政府推出“关爱共享计划”,向符合资格的市民发放4000港元的现金补贴,与民共享经济成果。截至6月25日,逾61.7万名申请者已获发款项。
“‘民生无小事’,无论大事或小事,只要关乎民生,政府都会高度重视,急民之所急。”张建宗近期说,“我们会继续善用‘一国’之本、‘两制’之利的独特优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出台新税务措施,实施“利得税两级制”,减轻中小企业和基层市民的负担;积极觅地建屋,开展“土地供应大辩论”,设立置业阶梯,将青年人“上车难”的问题摆在首位;投资教育,将教师职位全面学位化,改善中小学管理人手……本届特区政府的第二份施政报告努力为香港“燃点希望”。在确保公共财政稳健的前提下,特区政府又在新一份财政预算案里果断推出多项惠民、纾困措施。
大到填海造地,小到更换电梯,从增加百亿元创科资金到增加男士待产假,每项民生举措都思虑至深、谋划至细。为了市民的美好生活,特区政府“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
香港过去一年的成绩单仍然亮眼。201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8517美元,居全球第15位;财政储备达11619亿港元,相当于一年半的政府开支。2019年5月底,外汇储备资产为4378亿美元,约等于香港流通货币总值的7倍。
如今,香港仍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占全球人民币支付交易约79%;截至2018年底,香港股票市场在亚洲排名第三、全球排名第五;2019年初,香港连续第25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列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第一名;5月29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世界竞争力年报,香港排名保持全球第二。这一年,香港国际机场客运量、飞机起降量及货运总量又创下年度新高……
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中的问题在更大的发展中解决。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球经济形势不明朗、经济数据短期内出现下滑的情况,特区政府继续秉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精神,握紧发展这把“金钥匙”,积极作为敢担当,香港的明天将更美好。
“前行的路未必平坦,但我深信这将是一条让香港再次起飞的康庄大道。”林郑月娥说。风雨过后见彩虹,同舟共济谱新篇。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香港以独特地位作出重大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历史,此现实,此未来。展望前方,唯有不忘初心、坚定前行,方能守护好香港的繁荣稳定。以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一国两制”正行稳致远。
(本报香港6月30日电)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张庆波 陈 然
编辑:张天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