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不仅产量增加了30%,而且品质也大幅提升,带动每斤价格翻了一番。”谈起今年春茶的收益,村民江道夫眉开眼笑,“其秘决是,在惠民公司指导下,喷洒了蛋白硒营养液,实现了物以‘硒’为贵!”
感受科技威力的不仅仅江道夫一人,无人机喷施农药、农业监控物联网、自动化滴灌系统……日前,记者在福建省光泽县寨里镇山头村走访中发现,这个扼守闽赣要道的小山村俨然成了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成果展示场。
实施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关键在于科技进步,而广大农村处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末梢”,更是被认为“最弱的一环”。光泽县如何推动技术、信息等要素资源,集聚到农业农村一线和脱贫攻坚主战场,探索新时代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对其他欠发达地区又有哪些启示?
一问:乡村产业振兴如何找准发展支点?
近日,记者在山头村与10多名村干部、村民进行了座谈。“近几年来,因乡村产业不稳,全村大量村民流失,导致农田抛荒、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山头村第一书记龚启程说。
不甘受困于此,山头村人几经探索。前年,村里引进一名外地客商,流转了460亩土地,打算发展特色农业。然而,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计划最终流产;村民还曾抱团发展苗木产业,结果栽种的紫薇,“从80元一株跌到了18元一株,亏了一大笔钱”。
山头村遇到的问题,也是新时期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共同命题。“传统的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普遍存在‘孤岛’现象、科技水平低,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需要。”光泽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余洲说,现代农业的实质就是科技型产业,涉及品种、土肥、植保、加工、贮运等跨学科领域,这就要求经营主体往多元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为此,光泽县一方面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利用闽江源头、武夷腹地的优质生态资源条件,培育区域特色的生态食品产业,作为产业兴旺工作的落脚点;另一方面,探索由分变统的“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构建与现阶段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相适应的土地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2017年年底,我们探索‘五方’共建、股权合作的形式,组建了福建绿兴惠民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单家独户种田的模式变成了集约化股份种田的模式。”龚启程说。以惠民公司为依托,农户将承包地流转给公司,公司集中了1000多亩断面田经营权,想种田的农户到公司承包土地,获取种田收益。这样,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得以确立,新型经营主体应运而生。
二问:贫瘠的农村如何注入科技原动力?
示范使用无人机喷施农药,加快建设覆盖村域的自动化滴灌系统;计划利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对千亩稻田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统一种植紫云英绿肥改良地力……在福建省农科院方少忠等专家的指导下,高科技武装的小山村面貌焕然一新。
现代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等特征,单家独户存在难以实现技术积累和引向深入的瓶颈;当前中央及省市支农惠农资金实行部门化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农村产业振兴中最关键的资金投入难题如何破解?
“惠民公司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按股权比例分享收益。”龚启程说,其股份构成是:控股公司江西贵溪大三元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入1000万元占50%,县、镇两级政府通过国有企业资金入股占20%、10%,山头村和江西省西排村以村内路、坝、沟、渠等基础设施折算入股,各占10%。
其中,国有持股正是光泽“三变”改革的“神来之笔”——将原先各级下拔的公益惠农资金,由“无偿拨款扶持”转化为“项目投资扶持”。“这种‘拨改投’形式,改变原先财政资金‘撒胡椒面’的形式,既放大了政府杠杆撬动效应,又起到了信用背书作用。同时政府不参与实体具体经营管理,不与民争利。”光泽县县长赵大建说。
贫瘠的农村由此导入了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资源。“由公司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完成了农业生产流程的再造,并把标准化农业生产理念带到了千家万户。”大三元集团董事长吴世军说,目前,山头村正以开发生态富硒稻项目为主题,带动其他富硒农产品生产为特色,走上绿色、保健、高端农产品供给道路。
三问:如何跳出“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引进“订单化”生产模式,与太平洋保险公司合作3年,由其收购优质大米100万斤;拓宽“定制农业”“微商定制”等渠道,与上海、福州等地优质客户对接,避免因中间环节过多导致流通效率低下、销售成本高的弊端……借助大三元集团的渠道、市场优势,新生的惠民公司初战告捷。
事实上,由于市场地位不同与信息不对称等,现阶段农户大部分为原始生产所得,较难享受到企业在加工、流通环节的终端收益和利润再分配。光泽“三变”如何破题?
“在公司顶层设计上,政府通过股东角色发挥监督、引导等作用,确保以集体与村民双增收、产业与治理双增效为出发点的乡村振兴理念融入公司发展方向,推动企业制定向农民增收倾斜的保障和分配机制。”赵大建说,如采取金融保险兜底产量、保底收购兜底市场、农户资源兜底收益的“三兜底”模式;在公司打造生产、加工、流通等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中,农民作为股东不仅享有生产收益,还能享受产业化收益。
在山头村,全家都在外打工的熊建彬率先尝到了“三变”带来的甜头,他将家中闲置的6亩田入股到惠民公司,除了每年每亩有400元保底分红,还另有股份收益;种了一辈子田的童纪财将自己9亩多承包田全部入股公司,同时从公司承包了38亩田地种植富硒米,种子、技术、销路等由公司负责,亩产700公斤,产量提高了四成,价格高了1/3,除去成本每亩纯收入2220元。2018年,山头村实现流转土地1080亩,全部种优质稻和富硒稻,带动农民增收202万元,亩均增效1870元,人均增收133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多万元。产业兴旺之后,乡风也文明了,治理也有效了。
光泽县发展优质农业生态食品区域品牌步伐越来越快,“中国生态食品城”这面金字招牌名声在外。
据光泽县科技副县长张金山介绍,该县通过院县、校地合作,引导各类现代农业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光泽,建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福州大学等“综合性科技”专家库,融合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VR)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推动优质稻等系列生态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其中,单优质稻项目,已种植10000亩,既得到市场认可,又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科技日报
编辑:秦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