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传统节日·端午】
作者:光明网袁晴
槐幄如云,榴花半吐,又是一年端午至。
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背后,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抚今追昔,古人今人都将这种美好愿景和家国情怀落笔成文,藏于诗词佳作当中,化作记忆,加以传承。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苏轼《浣溪沙·端午》写道:“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人们以五彩丝线系手臂,名之为长命缕;胸前佩挂符箓,以避灾邪。如今,随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富足起来,恶月恶日已经离我们远去,纪念先人们爱国忠义的高尚情操,成为新时代的主流。
万里江山,屈原精神代代流传。千百年来,端午二字已成为传承、弘扬、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载体,是有着符号意义的“根”。
唐代文秀的《端午》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端午》诗,表达了诗人在端午节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更是对昏君奸臣的憎恨和鞭挞。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北宋张耒的诗,短短数言,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苦凄情和对屈原的思念。
文人墨客通过诗词悼念屈原,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前行的力量,感受中华民族传统风骨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思考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江河湖海,龙舟竞渡勇往争先。作为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龙舟竞渡的场面在诗词中更是蔚为壮观,端午赛龙舟已经化作一种奋勇争先的精神图腾。
唐代诗人张建封曾写过一首著名的《竞渡歌》:“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作品充分反映了端午节龙舟比赛的壮观场面。
时光在变,人们过节的方式也在悄然改变。但是,节日的背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变,人们对团结协作、努力奋斗的精神追求没有变,人们对爱国情怀的坚守没有变。
奋进在新时代的亿万中国人民,在继承、发扬端午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将传统节日化作最美丽的文化符号,通过纸笔氤氲出他们心中美好的“筑梦”画卷。
端午节到来之际,光明网特邀当代诗家诗咏庚子端午,以飨读者。
湘月·汨罗怀屈原
范诗银
拍栏枉渚,怅弦鸣烟淼,华分新蝶。
看取千年流梦碧,多少悲音无接。
绕指骚愔,弹襟郢烬,几首寒心阕。
一声长啸,汨罗应记孤月。
被发楚鬼湘魂,问天叩庙,此苦凭谁说。
纵使柔肠能寸断,怎奈鼓疲金歇。
前日芝兰,昨时箫剑,故国迷荒阙。
苍云酸眼,无边飞泪喷雪。
鹧鸪天·庚子年端午情怀
田凤兰
惹我离骚九曲肠,龙舟竞渡祝端阳。
兰花美比诗花美,粽子香含艾叶香。
搏绿浪,舞霓裳,心同屈子醉雄黄。
情怀总系家国事,梦里徘徊到楚乡。
诉衷情 庚子端午他乡抗疫忙
何云春
又临端午粽飘香,恰遇疫之疡。
京都大考开卷,众志聚祯祥。
风瑟瑟,水茫茫,笛声扬。
故园离别,守望他乡,共享安康。
清吟端午
蒲润康
荷尖蜓立品芬芳,柳岸莺啼鼓乐扬。
粽子香飘天问远,龙舟竞渡国人忙。
千村织锦承先志,万户流霞共小康。
艾叶避邪防线守,尧年华夏醉风光。
端午
马泽平
再也不会有比此刻更美好的时辰
你坐在经案前写字
灯光又亮了一些
你把其中几页丢进纸篓里
现在,它们暂时遮蔽住
剔骨之心
和你听到的汨罗河水
一样宁静
现在,月光穿透窗户
均匀地散落在你和稿纸上
——你献出身体里
洁白的浪花
你为这夜镀上了金身
庚子端阳,向大家道一句:顺遂、安康!
来源:光明网
作者:光明网袁晴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