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木棉花开红胜火——广西千里边境线脱贫纪实
2020-10-28 11:17:27 字号:

新华社南宁10月27日电 题:木棉花开红胜火——广西千里边境线脱贫纪实

新华社记者向志强、陈一帆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木棉花开红胜火——广西千里边境线脱贫纪实

这是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靖西市龙邦镇大莫村弄关屯新貌(10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杨驰 摄

南疆广西,上千公里的边境线蜿蜒曲折,高大挺拔的木棉树沿线巍然屹立。这是一条有着奇山秀水的美丽风景线,但也曾因偏远闭塞处处刻下贫困印记,8个边境县(市、区),5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或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

从整合资金修路引水到改造房屋稳定安居,从因地制宜推动特色种养到立足优势发展边贸,从搬出大山进厂务工到更新观念斩断穷根……经冬复历春,木棉树下的新时代脱贫攻坚事业始终热火朝天。

从羊肠小道到康庄大道

那坡县百省乡那布村水弄屯,一个位于边境零公里处的苗族山寨,由于大山阻隔、海拔较高,这里的村民曾被称为“住在云端的人”。羊肠路、茅草房、煤油灯……新华社记者曾用镜头记录下这里的贫苦景象。

2008年,当地政府为水弄屯村民盖起砖瓦房,修通砂石路,新建蓄水池,村民陶美羊一家的生活有了起色,还买了第一辆摩托车。

2015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水弄屯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再次升级:家家户户住进更加稳固的楼房,加建容量更大的蓄水池,房前屋后配置储水净水的“水坦克”装配式蓄水池,宽敞硬化的通屯路上树起了太阳能路灯杆。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2)木棉花开红胜火——广西千里边境线脱贫纪实

拼版照片:左图是广西那坡县百省乡那布村水弄屯村民陶美羊和弟弟陶美星上山拾柴火(2009年4月5日摄);右图是陶美羊姐弟共度周末(2018年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在政府的帮扶下,陶美羊现在养着6头牛、3头猪,去年卖了1头牛就收入7000多元。“我们还有边境补助、低保补助、产业奖补,孩子读书有教育补助,日子一年过得比一年好。”陶美羊掰着手指给记者数起各种福利。

连着三四个月不下雨,全村吃水就靠一眼水量有限的山泉——几年前,靖西市龙邦镇大莫村弄关屯的养殖户陶皇保总是为水发愁:人都不够吃,羊怎么办?

2018年初,村民们历经曲折找到了水源地。当年7月,对口帮扶大莫村的深圳市龙岗区出资160万元,建成5个高位水池和7.5公里长的引水管道。陶皇保打开家里的水龙头,当清澈的水哗哗流出,他的愁绪一扫而光,山羊养殖数量也增加到100多头。

经过数年建设,广西边境地区公路总里程突破8000公里,实现了从羊肠小道到康庄大道的飞跃,边境8个县(市、区)“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公路”。边境地区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80%。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3)木棉花开红胜火——广西千里边境线脱贫纪实

拼版照片:上图是广西那坡县边境零公里线上甲柳村上保屯苗族群众王文章家的茅草房(2008年11月12日摄);下图是王文章家的楼房(2018年6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生活条件和边境补助政策让更多人愿意长住边境一线,不少贫困户从条件较差的老家搬到边境0到3公里地区。

因地兴业充实“钱袋子”

看着长势喜人的板蓝根,瑶族村民凤亚内终于体会到来自土地的丰收滋味。凤亚内的家位于那坡县平孟镇念井村西马屯。这里山岩嶙峋、土壤稀薄,人均耕地不足0.3亩,长期以来,村民只能在石头缝里种少许耐旱玉米度日。

“兴边富民感党恩,造田感谢解放军”——20世纪90年代,部队排雷之后,在山弄里平整出一块10亩左右的土地,无偿交给村民耕种。2019年,当地党委政府结合地貌特点,在西马屯周边实施砌墙保土工程,开始又一次“造田”,将80亩斜坡石头窝改造成土地,发包给农户种植板蓝根。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4)木棉花开红胜火——广西千里边境线脱贫纪实

拼版照片:上图是广西那坡县边境零公里线上甲柳村上保屯苗族群众陶文胜夫妇在自家茅草房内(2009年7月14日摄);下图是陶文胜夫妇在自家楼房内(2018年3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5)木棉花开红胜火——广西千里边境线脱贫纪实

拼版照片:上图是广西那坡县边境零公里线上甲柳村上保屯的进屯路(2009年7月14日摄);下图是甲柳村上保屯现在的道路(2018年6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如今,站在进屯的山口放眼望去,两侧山坡是连片的板蓝根种植基地,上方是新建的一户一个棚舍的养殖场,依山而建的楼房错落有致。

近年来,边境沿线党委政府在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和边贸及加工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群众增收渠道逐步拓宽。

迎着早晨的阳光,刘艳青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向离家一路之隔的扶贫车间上班。在她身后,是宁明县爱店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福小区,不远处便是爱店口岸和边贸进出口加工物流区。

搬迁出来之前,刘艳青的丈夫患病、孩子年幼,家庭的重担全压在她一人身上。为了挣钱,她得前往距家3小时路程外的山林割松脂,去一趟半个月都不能回家。2018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刘艳青的苦日子总算到了头。除享受边境补助外,她还成为一名“上班族”,在家门口参与边贸落地加工,一天能获得100元工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6)木棉花开红胜火——广西千里边境线脱贫纪实

拼版照片:上图是广西那坡县边境零公里线上群众肩挑背驮的生活场景(2008年11月3日摄);下图是那坡县边境零公里线上群众骑摩托车出行场景(2019年3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目前,爱店镇安福小区已安置来自5个乡镇的5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地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因地制宜成立边民互助组,引导边民广泛参与边民互市、货场装卸、进口产品落地加工等。

龙州县更是尝到了因地兴业的甜头。全县以“种养贸游工”五大产业为核心,加大“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力度,引进企业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发展牛羊养殖,组建200多个边贸互助组带动贫困户8000多人通过运输、装卸等就业增收,发展红色旅游,建设扶贫产业园等,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1.79%降至2019年的0.25%,成为广西首个脱贫摘帽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擦亮更美边境线

经过持续奋战,广西边境地区贫困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变。从2016年至2019年,广西8个边境县(市、区)实现373个贫困村38.77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69%。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7)木棉花开红胜火——广西千里边境线脱贫纪实

广西靖西市龙邦镇大莫村弄关民族小学的学生在课堂上背诵课文(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驰 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8)木棉花开红胜火——广西千里边境线脱贫纪实

拼版照片:左边两图是广西那坡县百省乡那布村水弄二社苗族儿童吴美烈生活场景(2009年5月6日摄);右边两图是吴美烈的求学画面(2018年3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在脱贫攻坚路上,边境地区发展如何接力前进?靠生态、靠文化、靠教育、靠开放……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广西边境地区正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新道路。

当了20多年蔗农的农海忠从来没想到,靠深山密林中的鸟也能实现脱贫致富。他所在的龙州县逐卜乡弄岗村地处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当地借助保护区独特资源优势,建设弄岗生态观鸟科普基地,创新推广“观鸟经济”实施生态扶贫,全村166户730人(其中贫困户47户231人)参与其中,通过提供交通、食宿、向导等服务增收。

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通过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实施教育振兴八大工程系列重大项目,边境地区教育主要指标快速增长。

在靖西市,当地积极利用“两后生”政策,帮助初中和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孩子到技工学校学习,实现技能就业和稳定就业,2017年以来已组织557名“两后生”参加技能培训。

开放是边境地区的优势。近年来,一系列新开放平台在广西边境落地,东兴、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向纵深推进,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获批、广西自贸区崇左片区建设启动等,正推动口岸贸易、互市贸易和落地加工贸易蓬勃发展,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新华网

作者:向志强、陈一帆

编辑:彭笑予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