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继续恶化,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的睡眠时长未达标。
这份名为《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的最新版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青少年睡眠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上学日睡眠不足8小时的比例升高1个百分点。二是上学日睡眠时长随年级升高而呈现下降的趋势。
看到这样的消息,许多人感到吃惊,但其实,这并非新问题。中国青少年睡眠不足的问题,其来有自——
201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显示,在学习日,中小学生平均睡眠7小时37分钟,比国家规定最低时间(9小时)低了1小时23分钟,比2005年减少了1小时22分钟,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低于国家规定时间的比例达78.1%,比2005年增加了32.4%;在周末,中小学生平均睡眠7小时49分钟,比国家规定最低时间(9小时)低了1小时11分钟,比2005年减少了1小时47分钟,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低于国家规定时间的比例达71.8%,比2005年增加了41.5%。
把这两项调查放在一起考量,我们或许不得不接受一种残酷的现实:近20年来,中国青少年的睡眠严重不足,而且似有持续恶化态势。
这一代青少年不缺食物,不缺油水,不缺课外读物,但严重缺觉,这和他们的父母、祖父母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和缺觉相呼应的是,中国青少年体质也是持续多年下降,33%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隐患,小眼镜、小胖墩、小糖人等情况突出。这些都有调查为证。
长期缺觉对于一个正常成人的健康有多大的影响,无需赘言,何况,对于还正处于发育期的孩子们,唉!
青少年长期缺觉,是时候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了。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就要求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这五个管理,看似互相独立,实际上相互关联。而睡眠,毫无疑问应是重中之重。
龚先生理解,所谓睡眠管理,和自我管理(如控制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增加体育活动等)当然有某些关系,但最重要的恐怕还是要释放孩子们的学业压力。没有这个根本点,所谓的睡眠管理,就成了一句空话。
学业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这和调查显示的“睡眠时长随年级升高而呈现下降趋势”相吻合,也能从人们的生活经验中得到验证。
所谓“不做作业父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学生的家庭作业,对于绝大多数拥有“神兽”的家庭来说,绝对是大事情,为作业牺牲睡眠,即使为人父母者心疼,有时恐怕也在所难免。
尽管眼下素质教育成为上下共识,从教育部到各地也都对中小学生作业布置,提出了明确要求,严控时长和总量,但在现实中,繁重的作业仍是压在无数孩子身上的重担。何况,现在还有各种线上线下的辅导班在等待着孩子们。他们想早睡,难。
因此,解决孩子缺觉的难题,绝不只是孩子自身的管理问题,而是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多方参与,共同发力,给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宽松的条件和环境,要让“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教育理念成为共识,让孩子们不焦虑于作业,让学校不执着于升学率,让家长不奔波在送孩子去课外辅导班的路上。如此,孩子们才能安然入梦,为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奠定基础。
一点也不用怀疑,正在成长的孩子们将是高智商的一代、眼界开阔的一代、知识面广博的一代,但也请千万不要让他们成为缺觉的一代、孱弱的一代、病恹恹的一代。
培养祖国的花朵,请从“让孩子们睡个好觉”做起。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龚先生
编辑:陈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