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春光正好,读书正当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的纸质图书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接触率双双上涨。在成年人中,人均每年纸质书阅读量为4.7本,高于2019年的4.6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9本,高于2019年的2.84本;31.6%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数据增加的背后,折射出我国阅读生态的蓬勃发展。
有阅读行为的居民占比显著增加
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3%,纸质图书阅读率为59.5%。与2008年相比,综合阅读率增长了11.6个百分点,纸质图书阅读率增长了10.7个百分点。这表明有阅读行为的居民数量在全体居民中所占比重显著增加。纸质图书阅读率,已经连续15年保持增长。
线下书店成为不少“读书人”的打卡地。
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0本,城乡居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差异明显。城镇居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为每年5.54本,农村居民为每年3.75本;城镇居民纸质图书阅读率为68.3%,农村居民为49.9%。农村成年居民中,只有一半人读纸质书,城镇成年居民中,读纸质书的人占到七成。
“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于2008年首次纳入调查报告,此后持续大幅增长,12年间从24.5%增长至79.4%。目前,八成中国成年国民开展电子阅读;在50周岁及以上群体中,也已有23.2%加入数字化阅读大军。
手机阅读和网络在线阅读是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的主要方式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开始从网上获取碎片化的文字讯息,或是收听、收看音视频节目,使得读者有了更多同样可以获取信息、活跃大脑,而且成本更低、更加便利的阅读方式。就拿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来说,一部手机能存储海量的书籍,俨然就是一个移动的图书馆。
2020年有76.7%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71.5%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21.8%的成年国民使用iPad(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阅读。从人们对不同媒介接触时长来看,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100.75分钟,比2019年的100.41分钟增加了0.34分钟;在传统纸质媒介中,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最长,为20.04分钟,比2019年的19.69分钟增加了0.35分钟。
人们的阅读行为有哪些新特点、新趋势呢?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书籍永远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朋友。如今,大家的阅读行为有哪些新特点、新趋势呢?
据某搜索平台数据显示,2021年开年至今,书籍相关搜索超23亿次,日均超2000万人次。近一年,对读书相关搜索的地区热度排名上,北京、上海位居前二,尤其是北京,远超其他地区,堪称最爱读书的城市。之后依次为浙江、天津、江苏等地。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的热度值整体靠前。
同时,得益于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畅通和移动支付的便利,来自农村地区的图书订单量和交易额同比增长双双超过180%;其中,收货地址为乡村中小学的图书订单量、图书交易额增速突破了152%。知识阅读的城乡鸿沟正在不断缩小。
在过去的一年,人们阅读书籍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大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小说、文学、励志与心理学类书籍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群中都更受欢迎。除了文字的鼓舞力量之外,法律类、童书教辅、科学与自然、理财投资等“功能型”或“学习型”书籍也在不同人群中各有增长,而且集中度更高。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开卷有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让人的“内心”更强大,而今,民族复兴需要更多“读书人”。
山河破碎,读书是为了求索救国良方;百废待兴,读书是为了矢志报国;变革岁月,读书是为了和国家一起奋起直追……今天,读书是为了勇担重任,不负时代,更不负那些“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先辈!
↓↓↓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刘经纶
编辑:廖浩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