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2021-06-05 12:05:16 字号:

2021年5月30日,一个宁静的夏日。站在黄河与其支流清水河交汇处的堤岸上,只见大河旖旎东流,浩浩荡荡。发源于六盘山东麓的清水河,如经脉般将中南部的黄土高原与黄河串联起来,使宁夏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

时光回溯到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隔河对峙。19日,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和国民党八十一军派出代表来到黄河中间的一个沙洲上谈判。随后,国民党八十一军起义。23日,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宁夏当局签署《和平解决宁夏问题之协议》,同日我军进驻银川,标志宁夏解放。

有“百川之首”美誉的母亲河,一路穿山越峡,上万年河山对撞,塑造了宁夏的地理格局。今天,这条经历了无数兴衰更替的大河,正在见证着祖国西部一方神奇土地的历史性变迁。

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同阳新村食用菌培育园,工作人员在打理鹿角灵芝。资料图片

银川花博园。资料图片

传承根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六盘山区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单南村的一处革命遗址,推开一扇布满弹孔的门板,便仿佛走进了1935年10月那个天高云淡的秋日。“毛泽东主席率领红军长征经过这里,就在这盘土炕上,与单家集单南清真寺的阿訇促膝长谈,成就了一段红色佳话。”讲解员指着单家集单南清真寺北厢房的一个炕桌说。

那夜,油灯上跳跃的微光,点亮了黑暗中摸索前行着的宁夏各族人民的心灯。在毛主席到来前,1935年8月15日,为策应主力红军的北上行动,由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等率领的红二十五军3000多人,开进今西吉县境。这是进入六盘山少数民族地区的第一支红军队伍,红军对全部指战员进行了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政委吴焕先在动员会上宣读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战士们晚上进村不敲门、不进院,就睡在巷道边、屋檐下。休整期间,还帮助老百姓挑水、扫院、铡草,送药治病,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赞扬。部队出发时,群众自发为红军送行、带路,几位回族青年还报名参加了红军。

“回汉兄弟亲如一家”,单家集单南清真寺北厢房墙上,这句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赠给清真寺的一面锦幛上的话,历经80多年岁月积淀,已深深种进了宁夏各族干部群众的心田,成为一种集体意识。

年近古稀的边万忠,是单南村里为数不多的汉族村民,当了四十多年村医,谁家老人娃娃生病了,再晚再远,他都背上药箱赶过去。他医术高、为人好、收费公道,就连邻县隆德县张程乡的村民也愿意跨县找他看病。

边万忠上了年龄,附近的各族群众就凑钱帮他盖起诊所,让他不用再背着药箱走家串户。他家没耕牛,好几家回族兄弟都赶着自家牛,帮边万忠犁地。边万忠的两个儿子娶媳妇,也都是回族乡邻帮着张罗待客。“早已经不分彼此了,大家在一起互帮互助,就像一家人。”边万忠说。

在黄河岸边的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住着汉、回、满、蒙、藏等民族的群众,少数民族人数占总人口数的45%,汉族和少数民族居民住门对门,家门钥匙相互保管也是常有的事儿。铁占明是个热心人,谁家大人上班忙,孩子没人管,他帮着照看;哪家突然水管漏水了,他找人去修;谁家出远门,他帮着给花草浇水。古尔邦节、开斋节,他邀请邻居们到家里过节,大家才想起“老铁”是回族。“都是好邻里,谁还分是哪个民族呢!”铁占明说。

宁夏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从革命斗争史、建设发展史、团结进步史中寻找民族团结的“基因密码”,汲取共同团结奋斗的智慧力量,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自治区党委书记陈润儿带头,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都围绕“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党课。在专题学习、专题培训、专题宣讲的基础上,开展“看变化、讲故事”“筑同心、感党恩”“送文化、强阵地”“庆佳节、增共识”等专题活动,利用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地、“单家集夜话”、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旧址等红色资源,进行情景式、沉浸式教学;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评选命名100个左右第十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打造“塞上儿女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特色品牌。

绿色发展,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宁夏是全国重要的生态节点,稳定了季风界线,联动着全国气候格局;是重要的生态屏障,阻挡了沙尘东进,护卫着华北生态安全。

夏季的固原,山岭含青、沟壑吐绿,满目的青翠令人感叹“塞上江南上了六盘山”。搬迁至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的移民张君,又一次来到固原市彭阳县新集乡张湾村的老家。20多年来,这块移民迁出的故土年年都有新变化。“以前的草长得可不像现在这么旺。那时一到春天,蒿草就被人剜回去喂牛羊。”张君在半人高的草丛里寻找通往老屋的小路。他的老家在移民搬迁后,生态逐渐恢复,如今草木葱茏,已是野鸡、兔子、斑鸠等动物的乐园。

几代人的记忆里,六盘山缺青少绿、荒山秃岭。上世纪80年代初,固原的山岭大多赤裸,森林覆盖率仅为1.4%。几十年来,人们年复一年植树造林、改土治水,每年绿化造林60万亩以上、治理水土流失300多平方公里,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打牢绿的底色。截至去年年底,固原市森林面积达475.9万亩,森林覆盖率30.1%;天然草原面积为349.35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9.8%,林草覆盖率达73%。曾经光秃秃的六盘山,已是黄土高原上的“绿岛”。

南六盘,北贺兰。宁夏北部,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的贺兰山,曾因盛产“太西煤”闻名世界。长期大规模无序开采和治理不到位,造成贺兰山满目疮痍。为了重建宁夏北部生态安全屏障,宁夏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仅贺兰山下的石嘴山市就关停取缔自然保护区内外“散乱污”企业332家,完成315个治理点任务,集中整治2个煤炭加工区,完成整治修复面积164平方公里,保护区内煤矿、非煤矿山等企业关闭退出。由“黑”转“绿”的贺兰山,再次成为护佑宁夏平原的生态长城。

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吴忠市盐池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本就干旱少雨,加上长期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上世纪80年代初,全县75%的人口和耕地处在沙区,不仅人的生存难以为继,全县80万只滩羊的家园也不断失守。

一场与沙的斗争迫在眉睫。2002年,盐池县率先在宁夏实行草原禁牧,以舍饲养殖代替草原放养,封沙育林与退牧还草同步推进。渐渐地,大规模种植的柠条不仅成为阻挡沙丘的“生态卫士”,还是圈舍滩羊的主要饲料,滩羊饲养量也增长到了320万只,滩羊养殖成为盐池县脱贫富民的一号产业。人和滩羊找到了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新路径。

“作为盐池人,我见证了从沙蚀草原到复活草原的转变。其中,变化最大的还是人,正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才有了如今的好生态。”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黎明自然村村民白学宝说。

脱贫富民,推动协同发展迈向共同富裕

一部宁夏发展史,半部话移民与脱贫。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村史馆里,讲解员海小荣向前来参加党史学习教育的党员群众讲述弘德村的移民故事。“我自己就是移民,对搬迁前后的生态和生活变化深有体会。我想让更多人了解伟大的脱贫攻坚事业。”海小荣说。

海小荣的公公刘克瑞,老家在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毛套村酸梨沟自然村。自1998年以来,刘克瑞兄弟5人先后通过自发移民和集中安置,搬到川区平地。借助党和政府的脱贫富民好政策,一大家子通过就近务工和发展种养殖,过上了好日子。

刘克瑞兄弟大家庭的移民故事,是宁夏百万移民致富的缩影。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实施“三西”扶贫开发计划以来,宁夏从中南部地区向引黄扬黄灌区、有条件引水灌溉的地方,先后实施了6次大规模移民,累计搬迁123万人,占宁夏总人口的17%。

123万人挪出穷窝、换掉穷业,他们摆脱贫困时的笑脸、迈进小康门槛的自信,成为脱贫攻坚答卷上最漂亮的字符。

一起书写这张答卷的,还有距宁夏两千多公里的八闽大地。

宁夏银川市区西郊贺兰山下,24年前闽宁两省区共同建设的闽宁镇,承载了西海固移民的小康梦。

夏季清晨,天不亮,闽宁镇原隆村广场上,数百名村民集中乘车前往周边的葡萄酒庄、设施大棚、建筑工地打工。10多年前,原隆村村民刘莉还是个围着锅台转的农村妇女。自从搬到闽宁镇,她便去了附近的立兰酒庄打工。从最初田间除草、打扫卫生,一路成长为月收入5000多元的酿酒生产车间主管。“葡萄园里干活时间较灵活,既顾得了家还能有稳定收入,这让很多移民妇女找到了新的活法儿。”刘莉说。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亲自推动的闽宁协作,电视剧《山海情》中马德福的人物原型、闽宁镇福宁村原党支部书记谢兴昌深有体会:“从最初的十几户到现在的6万多人,从一个村到镇,20多年来,移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越来越强,钱袋子越来越鼓,安居乐业的家园更加美丽。这些变化离不开闽宁协作的支持。”

在这里,福建援宁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为贫困移民勾勒出共同富裕的新画卷;福建援宁教师前赴后继,点亮了无数山里孩子的人生;福建的菌草插上科技翅膀,鼓起了宁夏移民的钱袋子;闽宁协作企业和项目不断落地,架起了西海固通往繁华世界的桥梁……“闽宁协作走过24载春秋,我有幸参与两省区携手战贫的伟大事业。在新的起点上,我将继续为闽宁镇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挂职闽宁镇副镇长的80后福建援宁干部李辉钦说。

先行先试,先行区建设为黄河流域探路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建设先行区,既是党中央赋予宁夏的时代重任,也是宁夏发展质量效益的必然选择。自此,宁夏站位全国审视区域生态,跳出一域为沿黄流域发展探路。然而,先行先试之路上,“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先天优势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挑战并行。

抓好重点特色产业和高质量发展项目是先行区建设的有力支撑,也是优化产业布局、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重点所在。5月21日,2021年宁夏第二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在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举行,集中开工重大项目287个,总投资416亿元,涵盖工业、服务业、农业、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领域。

先行区建设,是破旧立新、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今年5月,中宁枸杞、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宁夏牛奶、六盘山牛肉、盐池滩羊肉等“宁夏好物”走向千里之外的上海,递出“金字名片”。招商座谈会上,近40家企业围绕宁夏集中培育扶持的重点特色产业共商合作。

“宁夏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将枸杞、葡萄酒等特色优势产业确定为‘十四五’宁夏九大重点特色产业,建立了省级领导统一混合编组包抓指导机制,集中打造500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产业。”宁夏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滑志敏说。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通报表扬了2020年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明显的19个地市(区),宁夏石嘴山市榜上有名。石嘴山重点抓工业结构、技术、绿色、智能“四大改造”,建设了盈氟金和年产8万吨高性能无水氟化铝、天地奔牛数字化制造车间、九天科技工业级半导体等一批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项目。卸下“傻大黑粗”的包袱,石嘴山在大力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多元合金等产业中“轻装上阵”。

支撑先行区建设的,有举重若轻的工农业,也有轻舞飞扬的文旅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史上的沙漠,在文人墨客笔下尽显沉寂荒凉。如今,它已是宁夏发展沙漠康养、沙漠越野、沙漠旅游的底气所在。宁夏6.64万平方公里的“袖珍”版图上,鬼斧神工般布局了高山、河流、沙漠、丹霞地貌等多种自然资源类型,可谓“中国旅游的微缩盆景”。宁夏把自然景观融入红色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历史人文底蕴,打造了丝路古韵、大漠黄河、长征研学游等全境覆盖的旅游品牌,契合了“后疫情时代”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成为全域旅游的“新起之秀”。

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宁夏720万各族干部群众在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举全区之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朝着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宏伟目标奋力前行。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建宏 张文攀 杨心悦 张雪瑜

编辑:杨雁霞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