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走进中共福建省委旧址:20多枚红手印,一张“生死契约”
2021-06-21 15:48:24 字号:

图为纪念碑。人民网 吕春荣摄

人民网泉州6月21日电 (吕春荣)两条官道交汇,地处三县交界处,四面被群山环绕,福建德化水口镇昆坂村地势险要,一场惊心动魄的“密林革命”曾在此上演过。

记者20日跟随“在这里读懂初心使命——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坂里)陈列馆进行探访。

该陈列馆于2003年6月建成,其右侧的空地上矗立着一块高3.68米的纪念碑,镌刻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八个大字。走进馆内大厅,在柜子和墙壁上,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张张图片文字资料,清晰地记录着当年革命先辈们为革命出生入死、英勇奋斗的血和火的历史。

百人南迁,坂里成抗敌指挥中心

从陈列馆外的山路拾级而上共1944级石阶,便能到达革命旧址。义务讲解员赵可心告诉记者:“这石阶数量代表着1944年3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及所属的武装力量组织100多人,从永泰青溪转移到昆坂村坂里牛寮沟,领导全省人民进行革命斗争。”

1943年秋,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对闽北地区的进攻,为了打开局面,摆脱困境,福建省委遵照党中央关于“隐蔽精干”的重要指示,作出了省委机关南迁闽中的战略决策,重新开辟革命新区,并提前派员到德化开展大量的群众、交通、情报等工作。

1944年3月起,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及所属的各路武装力量陆续进入坂里,完成省委南迁的重大任务。盖18座竹棚,开设2个练兵场,配备无线电设施、创办《顽强斗争者》刊物……省委南迁后,坂里成为全省抗日反顽斗争的指挥中心。

赵可心介绍,如今,坂里仍保留存有原省委机关和武装部队使用过的3座民房,一座是省委机关进入坂里第一个晚上的留宿处,一座是省委机关与坂里村民歃血为盟处及办公处,一座是省委机关在坂里设立的交通站。

密林山间的暗号

福建省委南迁坂里后,当地村民们也多了重“身份”。全村有22户90多人,但这22户分属不同房头,成分比较复杂。当时,坂里当地村民主动反映说,村里人多嘴杂,怕个别人口封不密会误事。

赵可心介绍,由于福建省委干部讲的是普通话和各地方言,坂里的语言以闽南话为主,干部与群众的口语交流十分困难。考虑到吴天亮、刘祖丕等同志是闽南人,可以和村民很好地交流,省委就把做好保密工作的任务交给了他们。

现年87岁的坂里村民陈存聪当时才10岁,对当年发生的事依然记忆犹新。他介绍,为辨认身份、顺利沟通,省委干部发明了按一定频率拍手掌、敲竹筒的暗号,并由刘祖丕等人教给群众。拍几个掌声,敲几下竹筒,传递着“我是共产党人”“我是党的群众”“送粮食来了”“送情报来了”等重要消息。

一次,吴天亮和刘祖丕从南山到坂里来。为了不暴露身份,他们两人化装成采购山药的商人分两路走到坂里。走了大半天山路,吴天亮于傍晚时抵达坂里。他走到陈家咸家的门前,见大门紧闭,他就拿起一根木棒,敲了敲旁边的一根毛竹,“嗒——嗒,嗒、嗒、嗒”,吴天亮先敲两声,后又急促地敲了三声。敲了两遍之后,陈家咸知道自己人来了,马上下楼推开门,把吴天亮迎了进去。

在坂里通往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驻扎地牛寮沟的小路上,还设置着一个小哨。有一回,国民党特务潜入山里打探,碰到藤条触发了机关,两片毛竹快速拍合,发出“啪”的一声巨响,吓得特务们瘫倒在地。站岗的战士判断是敌人上山,立即用暗号通知全体同志迅速转移。特务们在山上瞎转了半天,没有任何收获。

20多枚红手印,一张“生死契约”

“要拥护共产党”“要保密,见到陌生人来要及时报告”……从陈列馆外拾级而上,走到原歃血为盟旧址边上的纪念厅,可见一块木板做的《歃血为盟公约》挂在墙上。赵可心说,为了使群众拥护党的工作,同时保证省委机关的安全,党对坂里的保长做了充分的统战工作。

一天深夜,闽中特委书记黄国璋以及吴天亮、刘祖丕,与22户村民代表在群众陈存星家召开订盟会,刘祖丕慷慨陈词,一口气喝掉鸡血酒,22户代表也纷纷端起鸡血酒一饮而尽,并毅然在盟书上按下手印,与群众定下了“不向当局政府告密”的生死盟约。

“刘祖丕想到歃血为盟的传统,在当时,村民们对这一传统仪式相当敬重。”赵可心介绍,“省委机关进驻坂里期间没有发生过一起群众泄密事件,省委撤离后,群众立即将开设的办公场所、宿舍、练兵场毁掉,在原地种上蔬菜。”

据介绍,直到后来省委机关转移,国民党对坂里进行了疯狂的围剿,不少村民被抓去审讯,严刑拷打之下,全村老少没有一个人说出共产党的行踪。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作者:吕春荣

编辑:杨雁霞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