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新民晚报联合推出的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也即将成功收官。
回首这2个多月,每一位走进镜头的外国友人,都讲述了最精彩的故事,最真实的心声。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百个老外眼里,也有着多维的上海与中国。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那些老外告诉我们的事
创新、温暖、开放、活力、安全、包容、高效、便利、精致、智慧、家、机会、契约精神、上进心、美食、爱乐之城……当我们仔细梳理外国友人口中关于中国和上海的关键词,并用16种语言将其标注出来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几乎每一个词汇,都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软实力的表征。
上善若水,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智慧。今天,外国人用他们的故事和语言,讲述了同样的道理:在打动人心上,很多时候,柔软比坚硬更有力量。软实力不仅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能沟通心灵、取得认同、改变形象。
部分外国友人参加辰山植物园音乐节活动
“我的中文名字叫马星星,代表的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毛主席在1930年1月5日一封信里面说的话。”6月28日,来自亚美尼亚的马星星参观了中共一大纪念馆后,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名字的由来,让人刮目相看。
可以想见,这位28岁的外国女孩真的对中国共产党有过研究。这种喜爱,不会毫无缘由。
马星星在上海交响乐团工作。“这个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算得上历史悠久的交响乐团,接纳了我这样一名外国人,这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更让她坚信的是,“上海是一座能代表艺术未来的城市”。这并非空洞的赞美,马星星讲了一个故事:在上海音乐厅的一次演出中,她看到一个年纪很小的孩子,为了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在剧场里安静地呆了60分钟。更让她震惊的是,音乐落幕时,她分明看到了孩子眼中的泪水,“他也开始感受到音乐的美与魅力”。
人是感性的,外国人也不会不同。只有真心地喜爱和欣赏,才会产生好奇,才会对中国这百年奇迹般的发展,不由自主地追问和求解。
为了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澳大利亚人何穆凯提前一天去看了电影《1921》。“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学到许多书上教不了的历史知识,算是情感和理智的结合。”
部分外国嘉宾及中外媒体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
法国人伟书杰对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总结了三条经验:第一是初心,有初心才有勇气面对种种挑战和困难;第二是使命,要经受百年的考验,唯有伟大的使命,才能让人矢志不移;第三是适应和学习能力,只有在不断变化中调整自身,才能真正适应环境,发展自身。“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到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种不断适应的过程。”
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共产党有这样深刻的认识,令人感动,也让人深思。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如何才能相亲,相通?需要纽带和桥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扮演的就是这样的角色。
我们期待,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加入讲故事的行列,用独特的视角和各自的语言,向亲人、向同胞、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文/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潘高峰)
记者手记
迎接建党百年的日子里
我们采访了100位
工作、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
听他们说说
对中国、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他们中有
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
艺术家、体育明星
也有普通人
采访过程中
他们分享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
也讲述了
身边党员们令人感动的故事
他们认为
中国共产党具有非常明确的长远规划
是中国一切发展的核心
且始终关注中国人民的福祉
他们眼中的党员
有职业精神,勤劳、刻苦
对世界的关注和思考也更为深刻
生活中和普通人一样
却有着模范带头作用
他们眼中的上海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在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大都市之一
他们说
如果你想看到未来的样子
去中国吧!
中国会重塑21世纪!
对于中国的未来
他们非常有信心
他们说,中国梦,也是我的!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施雨,沈佳灵
编辑:刘良骏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