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是挑战现有国际秩序,而是做积极的建设者。
10月19日,为期两天的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落下帷幕。来自全球的数百位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中国·世界”这一主题,举行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实践与全球治理”“中国‘十四五’规划与世界经济复苏”“多彩的文明 共同的命运”和“共同未来与青年作为”5个平行分论坛。与会者对于中国发展及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各国之间如何消弭分歧、加强交流互鉴予以高度关注,也充满新的期待。
中国走出了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本届论坛与会者关注最多的话题之一。在18日举行的全体大会上,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关于中国正在重新定义“现代化”的观点,在19日的分论坛讨论中引发了专家学者们的持续关注。大家纷纷表示,中国在探索发展道路过程中所展现的智慧、取得的成就,给世界带来更多“利好” 。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灵桂指出,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就是这样一条自己走出来的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统筹协调的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中华文明大地上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拉丁美洲社会科学理事会执行秘书卡琳娜·巴特雅尼比较了中国与拉美的现代化道路。她指出,拉丁美洲地区在现代化上主要采用了来自华盛顿共识的“新自由主义配方”,结果导致了边缘化。而中国走出了自己的现代化道路,8亿人民实现脱贫,中国也成为世界经济中活力最足的经济体。“当然,没有一条道路是可以照搬的,因为每条道路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过中国经验的确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的发展过程和现代化过程都是由人民自发完成的,而不是外界强加于他们身上的,而且中国发展的中心主题是普遍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只为有特权的少数人服务。”
“这几十年来,我来过上海很多次。我最初来到上海,站在外滩眺望浦东,看到那里几乎是一片农田。然而2019年我再次站在外滩看浦东,发现浦东已经拥有一条由亮丽的高楼组成的天际线,这其实就象征了中国现代化的重大成就。”世界粮食奖基金会荣誉主席、美国前驻柬埔寨大使肯尼斯·奎恩动情地说。他认为,中国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提出了可借鉴的解决方案。“中国解决了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但是全球几十亿人中还有很多仍然面临饥饿的威胁,这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新南亚论坛创始人、印度著名社会政治活动家苏迪德拉·库尔卡尼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已经大踏步走上了成功的前行道路。中国成功消除了绝对贫困,这给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光辉榜样。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如教育、卫生、住房、妇女发展、儿童和老年人口护理等大幅上升。同时,各民族整体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当前,中国正在走向共同富裕,这是实现经济与社会更平衡、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在多场分论坛上,很多人都在追问、探讨同一个话题: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不是打断了全球化进程?众多学者给出了一个相同的答案:没有。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多数学者判断,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本身没有遭到根本性逆转;二是新技术的发展,有力牵引和推动了新一轮的再全球化进程。
“对于全球化,我主张不用‘新’而要用‘再’,因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所寻求的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维护和升级现有体系,共同推动包容、共享、协商、普惠和均衡的全球化进程。” 北京大学教授王栋认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再全球化”进程,具有一些新的特征。比如,并非“赢者通吃”,而是各方共同塑造和制定规则;注重对旧有体系的升级和扩容等。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新挑战。匈牙利国家发展部前部长陶马什·拉兹洛·费莱基认为,中国在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不是挑战现有国际秩序,而是做积极的建设者,并在此前提下发展自己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取得了无可否认的进展。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正在重塑新的国际秩序,这种秩序将摒弃传统冷战思维,朝着更为友好合作的方向发展。
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进程中,文化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教授安文龙表示,中国和西方的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一直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为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应该把文化作为主要的工具之一,寻求区域空间和文明之间更多的相互了解。
越是青年的,就越是世界的
近年来,世界各地青年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兴趣日渐增加。与会专家认为,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 “中国声音”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倡导青年人之间开展人文对话。青年总是与开放、包容、活力、创新等词语相关联。在交流互鉴中,存在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封闭、傲慢、偏见和仇视,可怕的是把人类文明分成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强加于人。要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唐磊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曾问泰国的青年人:你们最喜欢什么样的中国文化?他们很兴奋地说,我们这里流行一首歌,叫《我们不一样》,几乎每一个年轻人都会唱。“这首歌我之前没有听过,原来是一名中国网络歌手唱的。这是一个展现青年人共同兴趣的信号。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实,在国际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迹象:越是青年的,就越是世界的。”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表示,机遇总是同挑战相伴,青春总是同梦想相伴,成长总是同互鉴相伴。中国进入新时代为世界提供了新机遇,为国际青年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提供了新契机。“我注意到一个数据,62%的‘Z世代’相信他们这一代将为世界带来积极变化,并愿意为此表达自己的声音。” 他表示,中外青年可以在文化交流、科技创新、公共卫生、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与正义等全球性议题上,开展更多合作调研,提出更多的青年方案和思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黄河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ontent/2021/10/21/10316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