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这是时隔近两年,中欧双方再次开启的最高层级的对话,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预示着历经一年的紧张和波折后,中欧重回关系发展的正常轨道。同时,在俄乌冲突地缘政治危机背景下,此次中欧高峰会晤,也是欧盟官员所说的“决定性时刻”。
▲4月1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观察人士认为,过去的一年中欧关系遭遇了逆风和考验,今年春天的这次领导人会晤将为双方关系发展提供战略指引,为双方今后的互利合作定调,有助于把受损的关系拉回正轨。
回顾2021年中欧关系,双方可谓针锋相对,互相制裁。2021年3月,欧盟就所谓新疆人权问题对中国实施制裁,这是欧盟数十年来首次制裁中国。中国随即采取反制措施,对欧方10名人员和4个实体实施制裁;欧方冻结中欧投资协定:2021年5月,欧洲议会通过决议,冻结有关批准中欧投资协定的讨论,以此报复中方制裁欧盟有关机构和人员;立陶宛破坏一中原则:11月,立陶宛不顾中国严正交涉,允许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中国将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与双方外交的紧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1年中国同欧盟贸易总额达到828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7.5%。中国已连续两年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再把时间刻度拉长,中欧贸易额从2013年的5590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8281亿美元,年均增长近300亿美元。这说明中欧贸易结构正不断优化,双方市场互补性强,同时也说明中欧双方民间往来非常密切,各层级对话沟通渠道畅通高效。中国欧盟商会的最新报告指出,超八成在华欧洲企业愿意继续扎根中国。这种密切的经贸关系,微观上呈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德国慕尼黑设计生产的豪华汽车在中国受欢迎,而欧洲人离不开中国深圳设计制造的高端智能手机,从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产品看到两大文明润物细无声的交流互鉴。
▲2021年5月22日,X8426次中欧班列驶出长沙北站铁路货场。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随着“一带一路”众多项目接连在欧洲落地生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中欧班列在欧亚大陆上不断跑出“加速度”,中欧将为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和经济复苏增添强劲动力。
不得不说过去一年双方的一些制裁都是小插曲,合作互利共赢才是中欧关系发展的主流,因为中欧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中国和欧盟经济总量之和占全球三分之一,是世界重要的两大经济体,一旦中欧投资协定批准生效,双方互利共赢的蛋糕将会更大,也将深深惠及更多人。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盟各成员国内部对是否制裁俄罗斯是有不同意见的,但在美国的强势“裹挟”下,欧盟紧跟美国政策,但这种政策跟进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欧洲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如“凛冬将至”,欧盟制裁俄罗斯也伤了自己,且在疫情的不确定性中加剧欧洲民生福祉的窘困。
今日的乌克兰危机,正成为欧洲的伤痛,正如一些外媒评论,恐将影响一代欧洲人。这种伤痛,正是欧洲战略不自主下的“阿喀琉斯之踵”。冷战结束后,不管欧洲人情愿与否,美国主导下的北约肆意东扩,一步步“拱火”酿成今日的俄乌冲突。
其实,早在二战结束后的法德和解,到欧洲共同体,及至今天的欧盟,世人看到为欧洲带来持久和平稳定的始终是欧洲人自己。欧洲的战略自主肇始于法德和解,一直到如今的欧洲大国领导人包括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一直念兹在兹的不就是欧洲自身的独立性吗?当前欧洲自身的独立性和战略自主更因面对一个现实的重要不确定性因素,即当今美国政治的加剧极化。今年美国的中期选举和2024年美国大选,民意扑朔迷离下,华盛顿国会山和白宫的任何一项重大人事异动,都可能引发美国对外政策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政治素人重新上台,再度祭出“美国优先”“美国例外”的单边政策,裹之以索取保护费等霸道行径,被“重锤”的将首先是欧盟。
▲当地时间4月8日,由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带领的访问团抵达乌克兰首都基辅。图源:央视新闻
无论从当前地缘政治危机还是长远战略平衡考虑,欧盟采取务实合作而非所谓价值观外交,推进战略自主,是上策。落实到对华关系上,欧洲亟需形成自主的对华认知,奉行自主的对华政策,同中国一道,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为动荡的世界局势提供一些稳定因素,为世界和平进步作出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的应有贡献。
来源:红网
作者:胡冲
编辑:肖拓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ontent/2022/04/09/11104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