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0日是第22个世界难民日。为了保证难民的基本权利,联合国于1951年召开了“难民和无国籍人地位全权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缔约国应给予其领土上的难民一定的人道主义待遇,包括:在初级教育、公共救济、劳动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给予国民待遇;在动产和不动产、自由职业、迁徙等方面给予至少不低于一般外国人并尽可能优惠的待遇;各国应尊重难民取得身份的权利,给予难民身份证件和保护他们不被驱逐出境,并尽可能便利难民的入籍。
难民的定义与世界难民日的起源
难民穿越卢旺达-刚果(金)边境。
“难民”分为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战争和政治难民。经济难民指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而“自愿”流离失所的人,也称非法移民。自然灾害难民指因地震、严重水旱灾害等原因而被迫离开家园的人,他们往往通过临时救济后返回来源国。战争难民指为躲避战乱而背井离乡的人,他们中包括无政治倾向的“流民”和政治难民。
在1950年成立的联合国难民署以及1951年出台的《联合国难民公约》的共同推动下,世界难民保障体系得以建立。这一体系是用来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余波所带来的人口流动的影响,并且通过主张难民权利以鼓励各国收留难民。
1967年出台的《议定书》进一步补充《联合国难民公约》,同时世界几个地区陆续建立的保护体制也有力地推动了《公约》的实施。
1974年6月20日,非洲大陆通过了一项关于非洲难民问题的公约,并决定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非洲难民日”。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更广泛的关注。
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55/76号决议,在这个决议中,大会注意到2001年是1951年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五十周年,并且非洲统一组织(非洲联盟)同意国际难民日与6月20日非洲难民日可在同一天举行。大会由此决定从2001年起,把6月20日定为“世界难民日”。
联合国最新报告:全球流离失所者达8930万人
刚果(金)洪戈难民营的卢旺达难民。
联合国难民署6月16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球被迫逃离家园流离失所者达到8930万人,创下有记录以来最高水平,比一年前增长8%,与十年前相比翻了一番多。
联合国难民署的年度全球趋势报告显示,在8930万流离失所者当中,2710万人是难民,超过三分之二的难民来自叙利亚、委内瑞拉、阿富汗、南苏丹和缅甸。
难民署在其报告中强调,原有冲突升级和新冲突的爆发是去年全球流离失所者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粮食短缺、通货膨胀和气候危机也是目前全球流离失所问题的重要原因。
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菲利普·格兰迪表示,过去十年,全球流离失所者数量都在逐年上升,“除非国际社会立即团结起来采取行动应对这一人类悲剧,否则这一可怕的趋势将继续下去。”
英国欲将避难者遣送至卢旺达:试图“外包”了事
卡车里的卢旺达难民儿童。
英国内政部今年4月宣布,计划将未获授权入境英国的外国寻求庇护者遣送至卢旺达。由于欧洲人权法院的临时干预措施,原定6月14日的遣送飞机暂缓起飞。英国这一引发争议的难民“外包”政策自公布以来,就受到了联合国难民署的强烈反对。
根据英国、卢旺达两国政府4月达成的协议,英方将把今年以来从法国等欧盟国家搭乘小船,经英吉利海峡偷渡至英国的非法入境者分批遣送至卢旺达。作为初期“合作”成本,英方已向卢方预付1.2亿英镑(约合10亿元人民币),后续将根据遣送人数追加付款。
英国是《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的签署国,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菲利波·格兰迪曾批评英国政府“不该把(保护移民和难民的)责任输出给其他国家”,这种做法“完全错误”。
遭到英国遣送的难民有很多来自西亚或北非地区。这些难民的原籍国不少都深陷战乱与贫困,这些国家陷入混乱的背后总是伴随着英国等西方国家的长期蛮横干涉,但西方却在难民问题上推卸自身责任、互相甩锅,试图把寻求庇护者“外包”了事,不仅不能从实质上解决持续多年的难民问题,也与西方一贯标榜的“人权标准”和人道主义相差甚远。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刘良骏
编辑:廖浩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news.rednet.cn/content/2022/06/19/11406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