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堂神贯五千年的大思政课,麓山脚下,湘江之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真理交融交会,解开学子思想困惑,指引青年群体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这是一次回应“‘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生动实践,抽丝剥茧、鞭辟入里的细致讲授,贴近生活、浸润心灵的温暖关照,以及声、光、影的巧妙运用,为我们找到了一把打开思政课创新宝库的钥匙。
9月20日,《强国思政课》第二期《雏鹰奋飞更自信》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播出后,引起广大师生的共鸣和好评。
以“第二个结合”为主题,从湖湘大地的悠久历史到现代长沙的科创蓝图,从“半条被子”的红色初心到文化产业的鲜明导向,课程深刻阐释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内涵。
“这堂课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充分运用湖南悠久历史文化资源,增强了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建华说;
“张国祚老师以生动鲜活的方式阐释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价值,以及其作为民族根和魂存在的战略定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燕连福说;
“从‘民为邦本’的治国理政思想,‘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想,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这堂课引领我们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茂说;
“为更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应从上下千年演变中探因寻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蓄力量,从红色文化中搜集案例,从改革发展先进文化中理解时代。”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东波说;
“张教授用通俗的语言,使学生与党史故事‘共情’,真正做到了思政理论‘入耳、入脑、入心’。”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应维华说;
“这是一堂对‘四个自信’进行深度解读的高质量的思政课。通过主讲人的精彩讲解以及主讲人与听众的互动问答,从不同侧面对‘四个自信’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党的二十大代表、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路丙辉说。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课程以“调查研究为思政课带去源头活水”为引,启发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没有调查研究,教学内容会空洞抽象,无法吸引学生;只有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才能使思政课更具有针对性、感染力。”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付粉鸽说;
“我们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在育人中渗透国情、世情、党情,为青少年构筑精神基石,用文化自信赋能思政课。”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初中教师崔文静说;
“无论是善用‘大思政课’,还是理解‘两个结合’,抑或是做好‘调查研究’,都要始终服务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都始终为了更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思政课教师刘翔宇说;
“我们要以‘六个要’为标准,真正担负起办好思政课的使命。”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詹志华说。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XR虚拍技术、虚拟动点动捕技术,搭配顶尖4K摄录系统、多讯道超高清导播系统等,这堂课让师生仿佛徜徉于“山水”间,带去了科技感十足的“沉浸式”大思政课体验。
“这堂课充分体现出思政课之‘美’,整堂课舞台设计精美巧妙,宛若画中,代入感极强。”辽宁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钟宪章说;
“同学们时而在历史长河中穿梭、时而在文化典籍中体悟、时而在重要论述中深思,让‘历史’‘文化’‘思想’变得可感可知可触及,彰显出技术为思政课赋能的价值。”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党的建设研究室主任方建说;
“这堂思政课提供了‘思政课+信息技术’的‘红蓝融合’新范式。光影传信、故事诉情、理论润心,这样的思政课做到了活起来、动起来、靓起来。”山东理工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付亚婷说。
同时,这堂课还以青年视角讲述新思想,用心用情回答“强国一代”的青春之问,激励广大青年自信自强、挺膺担当。“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聆听这堂课之后,我也更加坚定了努力奋斗、不负韶华的信念。”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喻伟说。
接下来,《强国思政课》还将邀约全国各地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讲深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打造网络思政课堂新样态。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遇见。
来源:时刻
编辑:戴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