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岔河村田间,秸秆打包机正在打包秸秆。殷 潮摄(人民视觉)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循环农业探索、国家级生态农场创建……为推进生态低碳农业发展,江苏淮安洪泽区、黑龙江佳木斯桦川县、江西宜春高安市、湖北黄冈武穴市等地展开多种尝试。即日起,本报推出“美丽中国·关注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系列报道,聚焦全国各地生态低碳农业发展中的探索和经验。
从周边村镇收上来的麦秸秆,被运送到公司的发酵车间;装载机将秸秆、鸡粪按一定比例搅拌并泡水,经过“建堆发酵”工艺处理,堆得像一座座小山一样的混合物表面就会布满菌丝,成为双孢菇生长所需的培养基。秸秆就这样变废为宝了。
淮安市洪泽区地处江苏省北部,水网密布,土壤肥沃,是典型的鱼米之乡,全区耕地面积59.18万亩,是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洪泽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飞介绍,近年来,该区在推行秸秆还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达95.68%,秸秆还田率达59%,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8%。
点草成金,破解秸秆利用难题
记者在位于洪泽区三河镇的江苏紫山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看到,工人们将一批已经发酵完成的培养基送到立体菇房,在上面播撒菌种,再经过30天左右的时间生长,这批双孢菇就可以销往全国各地。据统计,该公司每天生产双孢菇近70吨。
“双孢菇是草腐菌,秸秆是它们的最优原料,双孢菇‘吃’了培养基,能生长得颜色白、个子大。”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洪龙杰说,公司选址在这里,原因之一就是看中这里小麦秸秆资源丰富。
紫山公司所在的三河镇双坝村,就是提供原料的重要基地。“每年6月,与紫山公司合作的收储企业会来村里收秸秆。”双坝村党支部书记王延波介绍,农户们将麦子收割后,大量的秸秆就被抛撒在田里,秸秆收储队开着搂草机将秸秆拢成30到50厘米宽的长条,再开着打包机将秸秆打捆,然后用叉车叉到运输车上,送往紫山公司。
夏收季节,如何防止秸秆焚烧、抛河引发环境污染,是王延波最头疼的事情。“适量的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肥力,但如果太多,不仅田地不需要,还会造成污染。以前,还有人会偷偷点火焚烧秸秆,污染空气,还造成安全隐患。也有人干脆将秸秆堆放田头、推下河道,遇到降雨,秸秆会腐烂发臭,污水进入河流又造成水质下降。”王延波说,前些年,每到夏收时,全体村组干部就要全天24小时巡逻。
现在,这样的压力减轻了。全村9700亩耕地轮茬离田。秸秆收储企业直接与村委会对接,并给予村民一定补贴,这两年几乎没有秸秆乱烧乱抛现象。
洪泽区农村能源服务站站长杜国防介绍,该区实施“政府引导、企业实施、镇村服务、农户参与”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全年实现秸秆离田40万亩,构建多种产业链条。对开展秸秆离田的村,洪泽区给予10元/亩工作经费补助;对参与企业提供50%左右的购置机械设备补助,以及10元/吨到30元/吨的秸秆离田收储利用补贴,大大提高了积极性。
犁耕深翻,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农药使用
春节之后,温度提升,洪泽区东双沟镇郭贝村的加阳家庭农场里,小麦进入分蘖期。“这个冬天低温少雨,但小麦依然长势很好——枯叶少、杂草少、虫害减少。”42岁的家庭农场负责人徐加阳说,这离不开近两年推广的生态型犁耕深翻作业。
前年开始,洪泽区试点犁耕深翻,农户自愿报名。徐加阳流转了1100亩耕地,种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当过农机手的他懂得深翻的好处,当年9月初就携带身份证、土地流转合同到镇农村工作局申报。11月底水稻收割完成、小麦种植之前,区里统一安排农机手来深翻。
此前,洪泽区农业农村局组织了农机手培训,徐加阳也参加了。他向记者细细介绍其中“学问”:“深度要在20厘米以上,秸秆覆盖率要超过90%,要达到规定深度、深浅一致,地表平坦、犁底平稳,犁到头、耕到边……”
这项试点在郭贝村推广时,有些农户纠结深翻的几天工期会耽误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刘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