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汪衡 长沙报道
“品”山河壮美,“评”奋进中国。2023“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马上就要迎来尾声。根据大赛执行单位相关负责人透露,征集参赛作品超过8.8万件,作品来源覆盖全国。作品类型除文字外,漫评、手绘、图解、短视频、音频等融媒体作品形式也让人耳目一新。
共搭舞台展示青年之姿凝聚青春力量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既是网络新媒体的受众,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
根据大赛执行单位相关负责人统计,本次大赛相比于上一届大赛,青年参赛作者无论是参赛人数,还是参赛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升。
全国大部分高校学生都有投稿,他们用敏锐的眼光、创新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社会事件,以鲜明的论点、真实的论据、严谨的论证,写下引方向、正视听的力作。
“当群众面临急难愁盼,新闻评论要发群众之声;当公众面临困惑,新闻评论要输出知识,消解公众的疑问;当舆论场面临撕裂,新闻评论要展现自身的魅力,消除公众的焦躁。”吉林大学刘一昂这句话,道出了青年评论员的写作初心。
时代有多壮丽,青春就有多滚烫。大赛执行单位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年大学生是网络上追求科学、捍卫真理、激浊扬清、明辨是非的一股清流,也是现实中的心系家国、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弘扬正气的一股暖流。希望通过此次大赛,让更多高校学生,成长为有思想、有温度、有行动力的人,为时代发声,为进步进言。
耳目一新的“说话”方式让道理之树常青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这是每一个网络评论员的光荣使命。
本次大赛不同于传统评论比赛,参赛作者们关注的视野非常广阔,投稿内容涉及时事政治、网络文明、教育文娱、社会热点等多方面,彰显了时代感、大众化、青春态。很多作品更采取了耳目一新的创作形式,新技术、新手段、新方式,层出不穷。
“铁人精神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漫评作品《53年了,铁人精神闪耀至今》,参赛作者用细腻的画笔,画出了中国时代最硬的“铁人精神”。
漫评作品《新时代中国青年丨代表 好Young!》聚焦全国人大代表,通过三份青春履历,让三个“95”全国人大代表争做伟大理想追梦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赢得数十万网友的关注和好评。
“经济复苏,消费先行,旺炽的消费‘炭火’升腾城乡‘烟火气’,‘火红’之势生动映照着一个热气腾腾、充满活力的中国。”“探索浩瀚宇宙,是梦想的远航,也是艰辛的跋涉。脚踏实地,才能拥抱星空;格物致知,方可叩问苍穹。”“人生因坚持而可贵,因‘突破’而精彩。每一个‘突破’都是一束光,点亮更好的自己,也照亮他人的奋进路。”……这些文字作品,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故事折射大时代,用网友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入情入理,精彩纷呈。
业界学界跨越千万里“云端”互联
“移动传播时代的新闻评论形态可以更多样。”“评论要言之有物,也需言之有序。”“网络传播时代,谨记评论写作的‘不变’要略。”……
本次大赛,为增强网络评论学习交流氛围,助力网络评论人才队伍建设,特邀国内新闻院校专家教授、国内高校优秀学子撰文,推出“网络评论方法论”“网络评论方法论·青年谈”“网络评论方法论·专家谈”三个专题,让业界和学界跨越千万里“云端”互联。
目前三个专题已经推出10余篇报道,专家教授、优秀学子,借助这个平台,给无数网友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网络评论写作课程。
例如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法治新闻系主任、法治新闻研究所所长符万年在《网络评论方法论丨评论要言之有物,也需言之有序》一文,就网络评论写作如何开头,怎么结尾,怎么过渡衔接,中间怎么展开,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处理等进行了详细讲述。通篇下来,干货满满。
在海量资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评论文章如何化繁为简?云南日报理论评论部副主任刘薇薇在《网络评论方法论·专家谈①丨化繁为简 一项必要的修炼》一文中指出,要从聚焦主题、提升概括力入手,摒弃“正确的废话”,最后再给“道理”减减肥,给“价值”瘦瘦身,挤干水分,留下干货,“大道至简,化繁为简,是网络评论写作一项必要的修炼”。
“青年更当思考的是,如何利用自我优势成为更有力的发声者,发出独属于青年群体的声音,如何将自身的声音传播得更远,在舆论场上激起更大的正向涟漪。”重庆大学何晓琴虽然只是一个学生,但她也有自己的思考。
在《网络评论方法论·青年谈 ③:找到评论写作和自身的连接点》中,何晓琴谈到,要以专业思维开拓视角,以多元技能创新形式,做新时代的执笔者,唱响青春的正能量之歌。
来源:红网
作者:汪衡
编辑:陈星晓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